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德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做法与借鉴

发布时间:2018-05-14 22:17

  本文选题:科技创新能力 + 创新指标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02期


【摘要】:德国是世界创新大国之一,已在各项高科技战略的创新政策引导下形成了由联邦政府部门、学术协会、高等教育机构、产业组织及中介部门等共同参与合作的多元化国家创新系统。德国科学委员会对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制定了总体框架,四大研究机构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其下研究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同行评价。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则有不同机构发布的创新能力报告,每个指标体系都对德国总体、各地方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做出分析,已达到为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的目的。本文认为,应根据评价对象设定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结果的国际性与综合性;兼顾评价成本与评价质量,促进评价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组织部门纳入国家创新系统中,形成联动的创新体系,使科技评价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辅助性与常规性事项。
[Abstract]:Germany i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novation policies of various high-tech strategies, Germany has been formed by fede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cademic association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mediary departments and other joint participation i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German Scientific Committee has established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he four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carried out targeted peer evaluations of their research institute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a report on innovation capacity issued by different institutions. Each indicator system analyses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Germany as a whole, of all places and of the major countries of the world. It has reached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innovation polic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valuation method should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object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evaluation cost and the evaluation quality, and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The organizational department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brought into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o form a linkage innovation system, which makes the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ome a supplementary and routine i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BIA130090)
【分类号】:G32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02期

2 赵文彦;曾月明;;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1期

3 刘志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5期

4 王晋萍;甘霖;杨立英;;国内外科研绩效评价方法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6年S2期

5 李晓轩;德国科研机构的评价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鑫;《2014年德国研究与创新报告》(节选)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银戌;刘金玲;;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年04期

2 黄乐安;;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6年34期

3 柏宇光;;创新能力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4 王聪;;基于知识的新型工业化: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06期

5 马雪松;朱明清;赵寒涛;;黑龙江省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J];黑龙江科学;2016年22期

6 王静疆;;工业4.0下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机遇和发展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年19期

7 罗银秀;黄叶莉;李玉清;朱荔;;护理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现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6年10期

8 李健旋;;美德中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及政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6年09期

9 夏诗园;;“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以中国九江石化智能工厂为例[J];工业经济论坛;2016年05期

10 卢耀勤;田恬;刘德振;芮宝玲;;疾控机构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6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自世界经济史的长期透视[J];学习与探索;2014年09期

2 巫云仙;;“德国制造”模式: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03期

3 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4 傅利平;王中亚;;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3期

5 彭维湘;卢千里;袁炎清;林如海;;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年19期

6 向刚;李兴宽;章胜平;;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7 于新宇;张铁男;史竹青;楼瑜;;创新型企业成长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9年06期

8 朱云鹃;;共识性创新型企业核心评价指标统计分析[J];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9 祝爱民;刘盈君;徐英杰;;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S2期

10 赵金楼;刘国岩;;创新型大企业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筛选的阶段式综合算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卓;;我国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应洪斌;窦伟;;基于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目的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10期

3 张洪辉;夏天;王宗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4 齐闯;张长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5 张莉莉;孟枫平;;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林迎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框架与实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陈昌柏;李刚;王双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广场;2006年06期

8 张凌;伦洪涛;刘井建;;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04期

9 刘树林;庞东鑫;;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2期

10 蒋蓉华;丁慧珍;;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淑玲;檀壮;;青岛创新能力评价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6: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Ⅰ)[C];2014年

2 李瑾;李树德;刘会想;贾凤伶;史佳林;;天津市郊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A];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曹卫红;李常英;;山西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谭晓洪;陈建国;郑悦锋;;机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A];上海空港(第9辑)[C];2009年

5 金玉玲;刘洪春;景向永;李新凯;;基于组合赋权的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王国红;项玉晓;唐丽艳;;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评价[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李艳华;柳卸林;刘建兵;;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素利;张金隆;孙细明;李保江;;某钢铁集团子公司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9 贾传亮;陈安;朱美琳;;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吴勇刚;科学构建装备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冶金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高卫民;安徽亿元资金招才引智[N];安徽经济报;2014年

3 赵晓莉;专家为济南支招[N];济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琪;区域生物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3 谭恒;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徐大可;中国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影;延边州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朱强;专利视角下的太原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3 曾琼琼;90后在校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4 杨洪颖;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西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周欣;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6 刘君;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陈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8 唐娟;山西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孙海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鲍南月;大庆油田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89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889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6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