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内向型与外向型模式选择过程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5 17:53

  本文选题:开放式创新 + 吸收能力 ; 参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10期


【摘要】: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影响着创新绩效,但缺乏针对性研究。以开放式创新为视角,运用吸收能力、二次创新理论,针对国际化企业,提出一个两阶段的模型。采用逻辑回归与泊松回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企业吸收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选择内向型,知识积累具有中介作用。二次创新与内向型选择正相关,与外向型负相关。尽管内向型与外向型促进了创新绩效,但受到国际化程度、制度合法性距离的调节作用。
[Abstract]:The choice of open innovation mode affect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ut lack of targeted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innovation, a two-stage model is proposed for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using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secondary innovation theory. Logical regression and Poisson regression are used to study high-tech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onger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more introverted enterprises tend to choose, and knowledge accumulation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Secondary innov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roverted selection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xtroversion. Although introverted and extroverted promot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y are regulated by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legal distance of institution.
【作者单位】: 常州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ASH005,17BGL016,17CGJ01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资助(15NDJC022Z)
【分类号】:F273.1;F27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武,申长江;开放式创新理论及企业实践[J];管理现代化;2005年05期

2 后锐;张毕西;;企业开放式创新:概念、模型及其风险规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3期

3 李义平;;企业的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J];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11期

4 杨速炎;;正在兴起的“开放式创新”[J];中外企业文化;2007年11期

5 ;《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10期

6 刘积仁;陈振烨;;善用开放式创新[J];经理人;2008年11期

7 葛秋萍;;经济收益驱力下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实施条件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2期

8 彭正龙;季光辉;陶然;;组织认知对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9 纪霞;;我国民营企业导入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论证与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10年05期

10 乐益民;;国内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圆圆;刘国新;李霞;;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余芳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创新源管理[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韵江;李品媛;王帅英;吴艳妮;;开放式创新:懒惰论还是冒险论?——基于大连光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何郁冰;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学习机制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叶树光;傅咏梅;;第三十六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6 王圆圆;刘国新;杨坤;;开放式创新的外部有效性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崔政;;开放式创新视野下的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培养[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夏恩君;张明;王素娟;张一;;开放式创新社区网路创新绩效研究——基于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董洁林;陈娟;;无缝开放式创新:基于小米案例探讨互联网生态下的产品创新模式[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4:创新与创业(Ⅰ)[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闫敏;开放式创新:需要激活员工网络[N];粮油市场报;2012年

2 阿克苏诺贝尔全球创新及研发总监 乔斯·克伦特耶斯;“开放式创新”改变游戏规则[N];中国质量报;2013年

3 乔斯·克伦特耶斯 阿克苏诺贝尔负责开放式创新的全球创新及研发总监;打造开放式创新理念[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4 互联网“长尾理论”提出者 克里斯·安德森;应全面推动开放式创新[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试论开放式创新[N];中国信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静瑕;开放式创新:外伸技术链条[N];中国企业报;2008年

7 伍翠群 吕能能;“开放式创新”破解闭门造车的困境[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特派记者 熊敏;开放式创新需要社会对失败足够宽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王圆圆 湖北大学商学院、武汉市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软科学研究基地;开放式创新的四大风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吴晓燕;开放式创新:从公司外部寻找创意[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强;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赵树良;互联网背景下区城开放式创新与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朱潇璇;开放式创新:非正式关系、市场动荡性和商业模式设计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沈涛;环境扫描、开放式创新与新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施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企业创新绩效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6 郭源生;面向开放式创新的高技术企业赢利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闫春;创新开放度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玲;开放式创新、技术商业化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夏文俊;网络组织下企业知识租金的获取:开放式创新及知识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彭小宝;基于价值网络的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观秀;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王方;开放式创新对中国的挑战和应对[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付山丹;开放式创新下的吸收/解吸能力与跨界搜索[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周志辉;江西茂胜公司开放式创新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5 王亚琼;协商推广流程与开放式创新惯例的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良煌;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蓝清;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仇霖;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战略转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9 杜栋;政府质量、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D];内蒙古大学;2016年

10 刘倩倩;科技型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22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2022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7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