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及随机性收敛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与面板单位根检验

发布时间:2018-06-19 10:34

  本文选题:农业碳排放 + 碳排放绩效 ; 参考:《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年09期


【摘要】:当前,全局层面及工业视角下的碳排放绩效评价和收敛性分析已趋于成熟,但农业碳排放方面的研究尚十分薄弱。为补充相关研究,对区域农业碳排放总量、绩效及两者的收敛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本文在测算2000—2014年我国30个省市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计算农业碳排放绩效,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全国和各区域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及绩效进行了随机性收敛检验。结果显示:1)2000—2014年间,全国农业碳排放量整体呈递增趋势,但各区域排放量差异明显。比较中部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各年总量均值,发现2000年的差值分别为3.357 4?106 t,3.965 0?106 t和5.904 7?106 t,到2014年,差距扩大至5.244 8?106 t,7.351 2?106 t和7.681 0?106 t,对应增长比例分别为56.2%、85.4%和30.0%。2)各区域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差异。绩效均值折线图显示,东部平均绩效较高,15年来基本稳定在0.8左右;西部和中部绩效均值较低,绝大多数年份处于0.3~0.5,但西部不断改善,中部则持续下降。3)对总量进行收敛性检验,发现全国、西部、中部呈现明显的随机性分异,仅东部出现随机性趋同;在绩效的收敛性检验中,全国范围内不存在随机性收敛,但东部、中部、西部各自呈俱乐部式随机性收敛态势。随机性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绩效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水平,有必要进行相关政策干预,以缩小各省市间的差距。本研究为制定区域间差异化和区域内统一性农业减排政策奠定了基础。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global level and industry perspective have become mature, but th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s still very weak. In order to supplement the relevant research and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tal amount, performance and convergence trend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total amount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4.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was calculated by SBM-Undesirable model, and the aggregate and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nd various regions were tested by panel root tes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0 to 2014,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increasing,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were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2000 and 2000 was 3.357 4106t / t 3.9650t / 106t and 5.904 7 / 106t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5.904 7106t in the year of 2014,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of the national,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gap was expanded to 5.244 ~ 106t / 106t ~ 7.351t / 106t and 7.681 ~ 100t / 106t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increase rates were 56.2% and 30.010%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The average performance curve shows that the average performance of the eastern region is relatively high, which is basically stable at around 0.8 in the past 15 years, while the average performance of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and most of the years are at 0.30.5, but the western regions are improving continuously.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middle part, the convergence test of the total amount is carried out,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whole country, the west and the middle of the country show obvious randomness differentiation, and only the eastern part has the same randomicity, but in the convergence test of performance, there is no random convergence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re is no random convergence in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how club-style stochastic convergence. The results of stochastic convergence test show that the total amount and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will not automatically decrease to the steady state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levant policy intervention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provinces and cities. This study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regional unity of agricul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JL35) 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统计发展专项(17TJ053)资助~~
【分类号】:F323;X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3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4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5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6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7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8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9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10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4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5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6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9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10 记者 王秀兰 实习记者 刘鹏程;美国将控制电厂碳排放[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6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徐杰;低碳城市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控与优化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田雷;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与新常态背景下碳排放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战文娟;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9 段康;基于重置成本法的碳排放权价值评估[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10 王婵娟;中国碳减排财税政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39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2039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