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创新机制研究
【图文】:
图1三螺旋理论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创新模型作,能够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在各主体要素的组织、推动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中的各种知识要素充分流动、交融与转化,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支持,解决了用户的实际知识需要[6]。图书馆、学科服务、院系及研究机构都是学科服务团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用户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出现了学科服务,进一步深入到院系及研究机构基层,开展一线服务,反过来学科服务的发展与院系及研究机构参与图书馆活动的深入又促进了图书馆服务变革,促使新生的混合组织即学科服务团队生成,为用户提供具有密度、高度、广度、深度的知识服务,图书馆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同时,图书馆、学科服务、院系及研究机构以技术颠覆为主的技术环境催化了图书馆的变革,同时激发了馆员的力量,用户因技术环境选择变得多元的同时,也对技术环境和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最终三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进学科服务团队创新发展的动力源。3三螺旋理论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创新的实现机制3.1树立图书馆、学科服务、院系及研究机构三螺旋间的协同发展战略理念由于用户环境的变化,用户选择呈现多元,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学科服务团队创新提升到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团队创新投入大量的各类资源支持,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例如,配合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跨越式地设置学科服务团队,针对某一课题跟踪咨询,任务结束后团队自行解散,团队的经验、知识、精神总是处于零散、孤立的状态,缺乏团队服务连贯性,,未能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与合理运用。所以,图书馆运用三螺旋理论,将图书馆、学科服务、院系及研究机构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以一定的学科馆员数量、规范的团队制度、稳定的服务对象展开持续的工作,?
图1三螺旋理论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创新模型作,能够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在各主体要素的组织、推动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中的各种知识要素充分流动、交融与转化,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支持,解决了用户的实际知识需要[6]。图书馆、学科服务、院系及研究机构都是学科服务团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用户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出现了学科服务,进一步深入到院系及研究机构基层,开展一线服务,反过来学科服务的发展与院系及研究机构参与图书馆活动的深入又促进了图书馆服务变革,促使新生的混合组织即学科服务团队生成,为用户提供具有密度、高度、广度、深度的知识服务,图书馆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同时,图书馆、学科服务、院系及研究机构以技术颠覆为主的技术环境催化了图书馆的变革,同时激发了馆员的力量,用户因技术环境选择变得多元的同时,也对技术环境和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最终三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进学科服务团队创新发展的动力源。3三螺旋理论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创新的实现机制3.1树立图书馆、学科服务、院系及研究机构三螺旋间的协同发展战略理念由于用户环境的变化,用户选择呈现多元,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学科服务团队创新提升到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团队创新投入大量的各类资源支持,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例如,配合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跨越式地设置学科服务团队,针对某一课题跟踪咨询,任务结束后团队自行解散,团队的经验、知识、精神总是处于零散、孤立的状态,缺乏团队服务连贯性,未能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与合理运用。所以,图书馆运用三螺旋理论,将图书馆、学科服务、院系及研究机构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以一定的学科馆员数量、规范的团队制度、稳定的服务对象展开持续的工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书葵;方跃法;朱大昌;;基于螺旋理论四自由度机器人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5年06期
2 周翠萍;;基于螺旋理论的空间机构奇异性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年04期
3 黄京华;常宁;;新媒体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复杂表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4 姚伟;陈婧;李超;;三螺旋视角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3年05期
5 刘宏伟;;基于螺旋理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09年07期
6 朱大昌;张国新;;基于螺旋理论的3-RPS型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7期
7 庄未;黄用华;;基于螺旋理论的冗余液压驱动四足机器人运动学分析[J];机械设计;2011年11期
8 朱大昌;严智敏;崔祥府;李培;;基于螺旋理论对3-RPS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及仿真[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1期
9 曲海波;方跃法;郭盛;;一种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雅克比分析的新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郭江真;王丹;樊锐;陈五一;;3PRS/UPS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刚度特性分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真;;基于约束螺旋理论的自由度简易计算方法[A];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文祥;许志才;;螺旋三系的代数构造[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国内区域创新三螺旋研究的国内热点与趋势探讨[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徐魁鸿;三重螺旋理论对协同创新的启发[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宇虹;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的耦合—协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杰;新媒体语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性探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朱韬琼;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研究[D];宁波大学;2014年
4 刘鹏鹏;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协同创新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5 黄晓颖;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模式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尹大为;三螺旋接口组织分析与知识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夏平;BENNETT机构及某些少自由度机构的螺旋分析[D];燕山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68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256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