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1 16:14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外已发展的相当成熟,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近些年才大力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当前学者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多是基于企业角度的或者是以企业为核心开展的。大多以产学研协同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产学研协同存在的问题、产学研的重要性等方面研究。对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方向并结合相关文献及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后构建出包含协同创新投入、协同创新产出、协同创新配合度、协同创新能力四个一级指标,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构建协同创新实验数量、利益分配合理程度、专利申请数等十二个二级指标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四个一级指标对绩效评价的权重影响几乎相同,分别为0.23、0.24、0.26、0.27。通过调研发现,被调研者对于以上四个一级指标表示能够全面包括影响高校协同创新绩效各个维度,因此各个指标的权重差别不大。在权重确立的过程中,首先构建同一级指标两两判断的矩阵,使Matlab软件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对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二个二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时,所有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我们认为指标权重分配合理,通过一致性检验。在所有二级指标权重中,高校与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数量是同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占到0.49,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和科研单位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及实际合作数量可以正面反应一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实际情况;基于高校科研成果成立的实验室、企业比例较低为0.16,这不是说明该指标不能反应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情况,只能证明在与利益分配合理程度及其他指标相比时,重要性能相对较弱一些。并且研究发现,基于高校的科研成果成立实验室及企业一般需要3-5年等较长周期,多数科研成果与项目不能短时间内建立企业等,因此该指标占比较小。在综合权重方面,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数量、高校教师职称晋级数量和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比例为综合权重的前三位,分别为0.13、0.12 和 0.1。在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出高校产学研绩效评价体系权重后,本文通过线上、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选取沈阳和南京两所高校。在2018年3月-7月,选取的时间尽量避免高校放假时间以及期末考试时间和职称评定期间,这样可以减少被调研者主观因素对本文结果的影响。高校协同创新利益相关者的问卷,共发放线上问卷500份,剔除IP重复、回答时间较短、内容不完整等86份,得到有效问卷回收率82.8%。在对高校校园内实体问卷发放中,每个高校发放100份,南京高校有效率92%,沈阳高校有效率90%。通过模糊分析法将收集到的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两所高校各个指标的最终得分。通过对比发现,沈阳某高校在协同创新投入维度上,三个二级指标均略高于南京某高校,通过实地调研及收集相关数据我们了解到由于地理位置及国家相关政策以及高校内部规划方向等原因导致沈阳某高校的指标数值较高;余下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获得的分值南京高校均好于沈阳某高校;通过在学生与社会对两所高校认知度等方面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发现,笔者了解到综合大学排名,各方面师资力量等南京某高校各方面状况确实好于沈阳某高校,这与本文提出的绩效评价模型测评结果趋于一致,证明模型的准确性。同时也说明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南京某高校要好于沈阳某高校。本文通过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绩效体系、权重的分配、实证研究建立起以高校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为高校今后的工作开展、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和研究所利益相关者提供依据,使得合作各方对后续合作资金投放方向、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图文】:

问卷调研结果,高校产学研,利益相关者


图5.1逡逑通过对高校产学研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研结果如图所示,我们发现在协同逡逑创新投入方面,沈阳的高校得分为4.059高于南京高校的3.962。这说明沈阳高逡逑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大力科研创新与科研人员的投入,逡逑近五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比例来自于企业及科研所的比例逐年上升。这是由于近逡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对东北各高校的扶持大力提升,逡逑企业及科研所对东北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大大增加,同时,沈阳某高校在逡逑大力拓展与高校研究方向相关专业企业及科研所加强协同创新工作,积极寻求逡逑合作机会与项目,学校立足前沿科学和产业技术需求,深入开展协同协作、联逡逑合攻关,在多相脂质体、粉体学、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脑科学研究、“配逡逑体包埋式”主动靶向纳米粒等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因此在该协同创新投入逡逑方面各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南京某高校。逡逑在协同创新能力方面,通过对比两所高校教师人数:专任教师比例、教授、逡逑副教授、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人数相关比例,我们发现每年的晋逡逑

世界一流大学,高校,产学研,科研经费


#r逦?产逡逑/邋/邋/邋/逡逑图5.1逡逑通过对高校产学研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研结果如图所示,我们发现在协同逡逑创新投入方面,沈阳的高校得分为4.059高于南京高校的3.962。这说明沈阳高逡逑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大力科研创新与科研人员的投入,逡逑近五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比例来自于企业及科研所的比例逐年上升。这是由于近逡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对东北各高校的扶持大力提升,逡逑企业及科研所对东北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大大增加,同时,,沈阳某高校在逡逑大力拓展与高校研究方向相关专业企业及科研所加强协同创新工作,积极寻求逡逑合作机会与项目,学校立足前沿科学和产业技术需求,深入开展协同协作、联逡逑合攻关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以湖北十堰高校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年24期

2 罗东;;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深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24期

3 张健;王粲璨;;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的理论研究[J];现代商业;2017年04期

4 杨柳;张虎;朱忠言;;浅谈信息刊物与高校产学研结合——以清华《科技桥》为例[J];科研管理;2017年S1期

5 吴瑞娴;;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方式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7年04期

6 李长萍;尤完;刘春;;中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08期

7 杨异;魏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8 薄建国;李丹;;我国高校产学研合同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9 林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03期

10 于钧泓;;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梁喜;郭瑾;;重庆高校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2 孙德梅;李玉璇;杨早立;;动态能力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3 何海燕;康晓伟;张萌;;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体系与学科性公司发展[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政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企业创新与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冯玫;;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河北省模式选择[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张虎;刘嘉;冯叶成;塔拉;;基于接待出访数据的高校产学研工作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毛学农;省政协召开“加快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界别协商会[N];江淮时报;2016年

2 记者 张令琪;省政协视察组来马开展“高校产学研”专题视察[N];马鞍山日报;2016年

3 河北北方学院 秦树文 鲁杰;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新途径[N];科技日报;2012年

4 首席记者 杨帆 实习生 叶菲;我市高校产学研发展硕果累累[N];重庆日报;2010年

5 杨帆 叶菲;重庆高校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6 记者 黄蔚;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公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尔东;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公布[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8 刘廉君 陈海明;高校产学研结合呈现勃勃生机[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9 记者 吴苡婷;探索高校产学研成功对接之路[N];上海科技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赵笛;打造高校产学研新模式[N];青岛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晨;浙江省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2 冯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年

3 陈东;广东高校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伊庆;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同玲;山东高校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晓玲;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鸿雁;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刘柳;重庆市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吴宛蒙;中美日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赛;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8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2658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