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2 00:46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的核心话题备受关注,国家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其中以修复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治理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计划,为了鉴证、监督治理项目运行情况,评价其是否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就需要对此项目进行生态环境绩效审计,用以评价其项目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基于此,本文以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现有的研究,目前尚未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应用于实践工作,并且更多的是侧重于资金的评价而没有对环境的评价,根据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特点,基于PSR概念框架构建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资金使用效益,环境治理效益三个压力指标下设计具体指标,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调查问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以及运用环境优值模型...
【文章来源】: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3 文献综述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绩效
2.1.2 绩效审计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3 PSR概念框架理论
3 案例介绍
3.1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污染概况
3.2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3.3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3.1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3.3.2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4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4.1 指标构建原则
4.2 基于PSR概念框架构建指标体系
4.2.1 压力指标构建
4.2.2 状态指标构建
4.2.3 响应指标构建
4.3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4.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3.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5 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标准
5.2.1 定性指标评价标准
5.2.2 定量指标评价标准
5.3 评价内容
5.3.1 数据来源
5.3.2 项目数据计算整理
5.4 评价结果
5.5 政策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后记
本文编号:2911532
【文章来源】: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3 文献综述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绩效
2.1.2 绩效审计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3 PSR概念框架理论
3 案例介绍
3.1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污染概况
3.2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3.3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3.1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3.3.2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4 祁连山(S段)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4.1 指标构建原则
4.2 基于PSR概念框架构建指标体系
4.2.1 压力指标构建
4.2.2 状态指标构建
4.2.3 响应指标构建
4.3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4.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3.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5 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标准
5.2.1 定性指标评价标准
5.2.2 定量指标评价标准
5.3 评价内容
5.3.1 数据来源
5.3.2 项目数据计算整理
5.4 评价结果
5.5 政策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后记
本文编号:2911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291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