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上海研发产业集群成长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6 00:12

  本文选题:上海 切入点:研发产业 出处:《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研发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愈加显著,研发活动密集区域的“研发产业”也正悄然形成。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尤其是美国、西欧、日本等都把发展研发产业纳入本国21世纪发展的战略核心,通过调整资源投入、兴办高科技园区等途径促进研发产业的发展,提升本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争取占据世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也积极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将发展研发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经济中心,,有着促进企业研发机构集聚的优势条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上海市在促进企业研发机构集聚,发展研发产业方面已取得了非凡成就。上海未来的发展是力争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性国际产业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这既是上海对研发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主动应对,也符合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战略选择。本文试图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对上海研发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1016家研发机构、研发企业、科研院所在不同时期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上海研发产业集群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空间扎堆阶段。第二阶段:稳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研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和功能化阶段。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紫竹科学园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园区上海研发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雏形。根据研发主体发展模式的不同,将上海研发产业空间发展类型分为三种:一是基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式模式,二是基于协作的合作网络式,三是基于市场导向的自发性模式。 研究发现上海研发产业集群成长的内部机制为市场机制、集聚经济机制、合作竞争机制与创新机制,其中以创新机制为核心。环境、政府等外部机制在产业集群的成长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Abstract]: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world,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R & D activit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the "R & D industry" in the regions where R & D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is quietly forming. Countries with developed economies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put the development of R & D industry at the strategic core of their country's development in 21th centur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 & D industry by adjusting the input of resources, setting up high-tech parks, and so on,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Strive to occupy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hina has also actively formulate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R & D industr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es of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trategy, Ren Wuzhi.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our country's 12 th five-year plan. As an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enter in China, Shanghai has the advantages of promoting the agglomeration of enterprise R & D institution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Shanghai is promoting the agglomeration of enterprise R & D institution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 & D industry. Shanghai's future development is to strive to become an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 & D center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even for global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This is not only Shanghai's active response to the trend of R & 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t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long-term goals and strategic choices of Shanghai'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s R & D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scholars' research. Through 1016 R & D institutions, R & D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Shanghai R & D industry cluster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space piling up stage, the second stage: steady development stage. The third stag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 collection. The stage of specializ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group. Zhangjiang Hi-tech Park, The Shanghai R & D industry of such high-tech parks as Caohejing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Zizhu Science Park and Hongqi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resents the embryonic form of cluster development.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types of Shanghai R & D industr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ne is the policy-oriented mode based on the government, the other is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model based on cooperation, and the third is the spontaneous mode based on the market orient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growth of Shanghai R & D industry cluster is market mechanism, agglomeration economic mechanism,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in which innovation mechanism is the core. Government and other external mechanism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cluster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2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丹萍;;台州产业集群的特色和成长机制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6期

2 朱新艳;代文;;浅析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成长机制与识别方法[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7期

3 郁广健;张琳;郝调调;;陕西区域旅游合作耦合性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0年11期

4 张明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成长机制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年05期

5 刘天卓;陈晓剑;;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行为特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02期

6 李超;朱祖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振兴三明工业基地的道路选择[J];价值工程;2006年01期

7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8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9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10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福建泉州市委办公室 谢立新;产业集群成长机制和竞争优势[N];中国信息报;2004年

2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3 杨凌;388个工业产业集群引领中原工业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赵丹;全国首个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户南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郑彬;县市需要聚人气积财气[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7 王志 管洪辉;凤城“五大产业集群” 凸显工业强势[N];丹东日报;2010年

8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9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10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4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7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17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617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