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研创新网络中知识扩散演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1 09:19
【摘要】:从社会资本视角来看,创新网络中知识扩散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交换,网络中的知识扩散受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位势的影响。研究从微观视角切入,探讨科研网络中的知识主体对其知识扩散的动态影响机制。选取度中心度、Bonacich Power中心度、效率结构洞、中介中心度四种SNA算法,从知识的多样性、传递路径的非确定性和平行复制三个属性对比各SNA算法所暗含的知识扩散特征,对科研网络中知识扩散机制提出假设,选取国内知识管理领域发表于1998-2011年的CSSCI数据,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生存分析模型,研究各SNA算法对该领域知识扩散演化机制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占据"结构洞"位置和度数中心度高的权威个体在知识管理领域知识扩散中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该领域主要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平行复制和不同团队间的知识多样化融合来实现知识的扩散与创新。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the essence of knowledge diffusion in innovation network is a kind of social exchange. Knowledge diffusion in network i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potential in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influenc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ubject on knowledge diffus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network is discussed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Four kinds of SNA algorithms, including degree center degree, efficiency structure hole and intermediate center degree, a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implied by each SNA algorithm from the three attributes of knowledge diversity, non-deterministic transfer path and parallel replication.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knowledge diffusion mechanism in scientific research network, the CSSCI data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11 are selected, and the survival analysis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Cox proportional risk model. The extent to which SNA algorithms explain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knowledge diffusion in this field is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authoritative individual occupying the "structural hole" position and high degree of centrality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knowledge diffusion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is field,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innovation are realized by parallel replication among team members and knowledge diversity fusion among different teams.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网视角下科研网络中知识扩散机理研究”(#71101053,起止时间:2012.01-201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电子健康知识挖掘研究”(#71471064,起止时间:2015.01-201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网络化创新外包的任务-人才在线匹配研究”(#71171131,起止时间:2012.0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的产生机制及采纳扩散机制”(#71103021,起止时间:2012.01-2014.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WN1323006
【分类号】:G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亚丽;徐青;吴旭辉;;网络密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以转移双方企业转移意愿为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3期

2 蒋军锋;张玉韬;王修来;;知识演变视角下技术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J];科研管理;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齐凯;;档案学合著网络研究[J];档案管理;2009年05期

2 潘海生;韩铁;;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大学集群知识增长机制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蒋军锋;王修来;;网络环境下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知识基础的演变[J];管理学报;2008年04期

4 高章存;汤书昆;;企业知识创造机理的认知心理学新探[J];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5 王道平;周叶;孙庆彬;;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知识扩散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管理学报;2012年11期

6 郭艳丽;易树平;易茜;;基于知识位势的研发团队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2年12期

7 郑辽吉;马廷玉;;辽宁省海岛旅游关键创新能力评价[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8 刘阳;季新生;刘彩霞;;网络社区发现优化:基于随机游走的边权预处理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10期

9 陈国强;王宇平;刘盛华;;Centrality measure of complex networks based on resource flow[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3年03期

10 高源;;基于邮箱活跃度的邮件社区划分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党兴华;贾卫峰;;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知识流耦合过程控制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赵立雨;;基于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网络扩张研究[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许广;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雷井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高峻峰;配套环境对新兴技术演化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戴万亮;内部社会资本对产品创新影响研究: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D];天津大学;2011年

7 任慧;知识联盟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秦玮;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产学研联盟中企业动机与绩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陈大龙;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庞杰;知识流动理论框架下的科学前沿与技术前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丹;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瑞;集群创新网络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姜明月;群体决策中知识学习对观点收敛时间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唐博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高嵩;JCR收录中国期刊的国际化计量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郭慧;企业导师制过程中SECI知识创造螺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刘宗凯;基于场理论的企业知识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舒文江;知识创造理论在通信软件新版本研发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文小科;基于知识流动的官产学联盟内高技术企业成长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杨娜;基于场论的消费者购买决策中信息扩散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坚;;企业技术联盟的自组织演化模型[J];系统工程;2006年05期

2 欧阳\,

本文编号:2324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324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