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基于协同创新的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优化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22:23
【摘要】:技术转移是获得技术进步的关键途径,也是实现技术追赶、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改变和催生了更多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以及供应链。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下,技术转移的有效实施是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转化的重要环节。其中专利是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国防专利技术向民用领域外溢,发挥军事科技对高新民用技术的孵化带动作用;民用优势技术服务于军事技术研究和武器装备建设,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军民融合背景下的专利技术转移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仍面临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军工企业科研投入不断提高,大量国防专利技术积累的同时,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率却不高。与此同时,随着军民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有关国防专利权利归属认定、国防专利定密解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问题也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文章以专利技术转移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解决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路径优化问题。文章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专利技术转移尤其是国防专利技术转移对于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在界定技术转移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回顾与述评。随后,以典型军民融合案例为切入点,总结当前我国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的具体路径及运行机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从制度设计、组织管理体系以及转化流程多角度剖析影响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在主体、组织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协同性不足,在借鉴主要国家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从战略层面、体制机制以及组织管理体系层面、技术标准层面对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路径进行优化,实现专利技术转移参与主体之间、组织管理机构、以及技术转移路径实施的协同发展。同时,为保障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路径的实施,应当优化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军民融合金融支持、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配套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306;F426.48;E25
【图文】:

技术转移,相关政策,来源,文件


关于技术转移的概念及其内涵,国内外学者从宏观、微观多个角度,从理论、政策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综合运用系统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探讨,随着技术的发展演化以及理论研究的逐步加深,对技术转移本质的认识也愈加清晰和全面。根据所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范保群等(1996)[3]将国内外学者对技术转移内涵的定义概括为七种观点,具体包括①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再分配;②技术知识的市场应用;③地域、技术领域的转移;④阶段、环节说;⑤技术载体的转移;⑥异根主体转移学说;⑦技术商品流通。郭燕青(2003)[4]根据技术转移的内容将其概括有形知识体系、无形知识体系、微观信息的流动。杨善林(2013)[5]从宏观、微观视角以图示化的形式详细地描述技术转移的过程(见图 1)。首先,宏观层面的技术转移是技术在两个主体间的移动,即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移动,表现为技术在空间位置上的改变;微观层面的技术转移,是指科研成果、应用技术为了能够进入市场而在技术受体内部所进行的深度开发,包括可能会进行的小试、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等技术创新、技术融合、技术跨越与技术扩散的过程。

军民,技术分类,融合技术


同地域、不同应用领域发生的转移[7]。关于军民融合背景下专利技术转移,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对国防技术转移、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国防科技化等讨论较多。美国国防部对技术转移的定义是:对知识、专业技术、基设备以及其他资源在军事和非军事系统中有目的应用的交互活动,包括军转民用、民用技术转军用,以及同时具有国防和非国防应用价值的军民两技术[8]。我国学者王祖文、李伯亭(2013)[9]认为:军民技术转移是为国或经济效益,在军民两个领域之间相互转移,包括军转民和民转军两个方向闻、侯光明(2011)[10]认为:军民两用技术移是指一项由军事科研单位开民间开发)的技术转移到民品(或军品)方向的输入与输出的动态活动过程,光明(2009)[11]对军民融合过程的技术进行了分类(见图 1.2)。因此,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大致体现以下含义:一是技术转移内容以专体,既包括国防专利向民用领域转移,也包括普通专利参与国防、军事建设技术转移主体涉及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与一般的技术转移过程具有保密性、要求更严格;三是既包括横向不同主体、地域位置的变化,纵向不同研究应用领域的转移。

军民,专利技术,动力因素


2 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路径的理论分析著,创新过程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高。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过民两大创新系统在合作竞争关系中面临着战略目标、组织管理、技术标不协调因素,其发展过程也是不协调要素逐渐融合的过程,军民融合专移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其协同创新发展程度。同创新路径的内部机理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路径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其技术转移机构;(2)军方及其研究机构;(3)民营企业及产业组工背景的高等院校及其科研机构;(5)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协会以及等。各参与主体在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转移动力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驱使下,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专利技术的散、转化以及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科院泰州中心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J];泰州科技;2011年08期

2 ;我国技术转移的规制体系[J];中国建材资讯;2006年05期

3 刘静雅;;河南省技术转移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8年11期

4 冯静;;开源情报在国防技术转移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年12期

5 余文博;;浅谈双创教育背景下高校技术转移的新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8年27期

6 魏巍;贺和初;李斌;;国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18年11期

7 殷鲁强;;中外技术转移问题研究新进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9年02期

8 本刊通讯员;;四川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座谈会顺利召开[J];内江科技;2019年02期

9 方炜;郑立明;王莉丽;;改革开放40年:中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之路[J];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04期

10 常林朝;户海潇;高亚辉;李方圆;;河南省技术转移市场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刘世洪;;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技术转移多边平台研究与设计[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单连良;;地方高校技术转移SWOT分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明国;;面向技术转移风险的伦理研究论纲[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曾鸿章;;面向军民技术转移的技术创新浅析——以悍马汽车为例[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靳静;;技术转移与生态殖民[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6 徐二明;杨慧;;制度距离和跨国技术转移:进入合作模式的作用[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马彦民;;加速技术转移 促进自主创新——对新时期技术市场工作的思考[A];齐鲁技术市场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8 侯光明;贺新闻;王艳;;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竞合机制分析[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朱方伟;;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叶尚杰;鲁礼瑞;;网络经济下技术转移的发展与思考[A];首届中国技术市场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禹;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成立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N];上海科技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沈春蕾;系统化技术转移破题[N];中国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庞利萍;产学研合作:研发向左 需求向右[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张赋兴;实现跨国技术转移需多方合力[N];科学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林;院市共建技术转移平台 多渠道服务企业创新[N];科学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郑金武;来自北京跨国技术转移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科技资源[N];中国科学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楠;为跨国技术转移交流搭建平台[N];中国科学报;2018年

8 记者 胡彦殊;研究四川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部署构建“5+1”产业金融体系[N];四川日报;2018年

9 记者 尹江勇;我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形成优良“品牌”[N];河南日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赵汉斌;技术转移让中国和南亚走得更近[N];科技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知识粘性与技术转移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范黎波;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企业学习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姜锡东;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地理分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冯春丽;跨国公司股权进入模式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宿慧爽;基于FDI的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冰;技术转移中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郭东妮;高校技术转移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张娟;大学技术转移项目管理理论及运行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9 邢斐;外商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SALEH LAFI S ALGHAMDI;跨国合资企业知识技术转移的综合影响因素[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潇睿;基于协同创新的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优化路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年

2 叶剑毅;两岸产业合作中的技术转移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3 李菲;汽车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移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4 张亚婷;技术转移的集聚与影响因素[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汪进;一种新型抗肿瘤药GL-501的制备工艺及质量保障[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6 刁广付;沧州市农业技术转移绩效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7 慎家彬;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竞争情报的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8 陈美龄;2016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河北卫星会口译实践报告[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9 刘山峰;2016年中国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河北卫星会口译实践报告[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10 高桢;2016年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河北卫星会口译实践报告[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9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79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1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