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会结构下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机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本文选题:群体性突发事件 + 演化博弈 ; 参考:《系统工程》2010年06期
【摘要】: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在相对均质的社会结构和市场机制下产生阶层分化的社会结构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同产生机理。在相对均质的社会结构下,当政府部门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随机性发生的冲突事件不会演化为大范围爆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市场机制导致社会阶层产生分化时,无论社会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在争夺某种稀缺性资源时都倾向于达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稳定均衡状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程度取决于社会群体的初始状态和不同社会群体获得的相对利益大小;其持续时间取决于社会群体的行为调整能力和政府部门应急处置能力。最后,运用基于Multi-agent仿真技术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实验模拟。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structure, using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group emergencies under th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under the market mechanism.Under th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social structure, when the government adopts the strategy of "doing nothing and governing", the random conflict event will not evolve into a mass emergency, and when the market mechanism causes the social stratum to be divided,Whether the social strong group or the weak group, they tend to achieve the most favorable stable equilibrium state when they compete for some scarce resources.The outbreak degree of group emergencies depends on the initial state of social groups and the relative benefits obtained by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nd its duration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social groups to adjust their behavior and the ability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simulated based on Multi-agent simulation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901016) 2009年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9JDXM63012) 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科研文科基地项目(WJ2010023) 大连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2009104)
【分类号】:C9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苏兵,徐寅峰;运输过程中路径突发堵塞事件对策研究[J];预测;2005年02期
2 徐寅峰,刘德海;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根源的主观博弈分析[J];预测;2004年06期
3 刘德海;信息交流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中作用的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03期
4 柳炳祥,盛昭翰;基于案例推理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一为;认识当前社会现象的两把钥匙——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郭强;试论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与转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3 粟守廉;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几点思考[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4 冯培;社会变革中的大学青年与高等教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刘婵;;论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6 萧今;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7 雷万鹏,钟宇平;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8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9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齐爱军,袁丰雪;差异化叙事:新锐新闻周刊的阅读魅力[J];编辑之友;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段京肃;;社会关系的变化与信息传播权利的转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李小勤;;中国传媒对“他者”的再现:《南方周末》的农民(工)报道之内容分析,1984-2002年[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陈红梅;;试析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及其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荣宁;;新中国社会阶层演变与民主监督制度建设[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何永贵;白洁;黄仁辉;韩月娥;;基于案例推理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评价的研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连明;;时尚杂志流行文化中的白领形象研究——以《时尚·COSMO》为个案[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向——从阶级阶层结构到和谐社会建构[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原光;;实现和谐利益观的制度构想[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重塑权威、重塑核心[D];复旦大学;2004年
2 宋福范;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蔡永莲;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柴华奇;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D];西北大学;2003年
6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祝志勇;制度创新主体扩散论[D];四川大学;2003年
8 张小兰;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刘平青;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0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茉蓉;中国政府再造的基本动因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胡迎九;棉纺工艺专家系统知识建模及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晓萍;国家—社会视域下的权利—权力与权利—义务[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党晨飞;土地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林智鑫;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邓玮;当代中国精英流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D];安徽大学;2003年
8 苗欣;“原生态”理念与农民安置社区设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张煜;想象西藏[D];暨南大学;2003年
10 李琳;论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京浩;;灾害的严重性及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2 刘顺义;中国地方政府届别机会主义倾向经济行为探讨[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3 周凯波,魏莹,冯珊;基于案例推理的金融危机预警支持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14期
4 蔡力钢,曹希彬,李培根;基于实例的回转类零件工艺路线决策方法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孟凯中;王斌;;“吉化爆炸”事件对编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启示[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6年04期
6 黄进,严隽琪,马登哲,金烨;基于实例的工艺知识获取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7 翟进;社会结构转型与突发事件[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04期
8 朱志军,徐寅峰,刘春草;局内车辆选线问题和竞争策略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9 吴国斌;王超;;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5年06期
10 江乃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行政与法;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明旭;;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领导者角色定位[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2 袁明旭;;边疆多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领导角色的冲突与调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波;;领导者如何有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J];领导科学;2006年16期
4 王海政;仝允桓;;主从递阶多目标风险决策模型构建及算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7年01期
5 陈岩;张宏鹭;;混沌理论—群体性事件中领导决策的有效借鉴[J];领导科学;2011年29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洁萍;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力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10年
,本文编号:1731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173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