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0 05:03
中国作为一个侨务大国,华侨华人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统一战线理论及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侨务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侨务理论,特别是胡锦涛同志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侨务工作“三个大有作为”的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侨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标志着侨务工作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华侨华人的研究至今还只是“学术性学科”,还未被列入官方的学科目录中。本文围绕“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这一主题,立足于传统历史学的研究结论,从政治学、法学等视角,以整体角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双重关系原理,以侨务理论的形成、发展为主线,对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在侨务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侨务问题的基本认识进行梳理;在系统阐述侨务理论形成背景和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分析和解读侨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特点。通过对侨务实践案例的分析,洞悉当今侨务工作面临的挑战,试图总结经验、规律以期完善侨务理论,探寻其未来发...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五节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新世纪以来侨情的变化特点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理论
二、新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的侨务思想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酝酿阶段——“两个服务”的提出
二、逐步成熟阶段——“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三、丰富发展阶段——“根、魂、梦”的提出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内容与原则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两个服务”论
二、“侨务资源”论
三、“侨务大局”观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原则
一、以侨为本原则
二、合作共赢原则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创新特点
一、指导思想:从“统一战线”向“合作共赢”发展
二、涵养对象:从“以老一辈为主”向“新老结合”发展
三、侨务重心:从“以国内为主”向“国内外并重”发展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侨务理论体系
二、指导和促进新世纪侨务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影响和深化世界对我国侨务经验的认识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践行
一、着力构建海内外为侨服务体系
二、密切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联系
三、加强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实践面临的挑战
一、海内外为侨服务建设体系不健全
二、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之间的情感关系不紧密
三、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发展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对未来侨务工作的启示
一、健全海内外为侨服务体系
二、加强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之间的情感关系
三、完善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发展机制
四、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侨务工作经验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历史、机制与趋势分析[J]. 林逢春,王素娟,梁静鑫.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4)
[2]法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兼评中国侨务法学体系构建[J]. 周小明. 丽水学院学报. 2018(03)
[3]习近平侨务思想及对新时代侨务工作的引领[J]. 李夕菲.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4]习近平关于侨务问题的重要论述及丰富内涵[J]. 任贵祥.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5]充分发挥新时代侨务工作独特优势 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J]. 李昭玲. 中国人大. 2018(03)
[6]习近平涉侨论述的继承性和创新性[J]. 刘芳彬.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4)
[7]“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现状研究——基于官方网上平台的分析[J]. 王伟伟. 八桂侨刊. 2017(03)
[8]“中国方案”对侨务工作转变的新要求[J]. 张国雄.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9]“一带一路”视域下侨务工作的转型路径、合作机制与模式创新[J]. 张伟玉,黄德海. 东南亚研究. 2017(04)
[10]“侨务”与“侨民”的词义辨析[J]. 吴金平,李桢. 八桂侨刊. 2017(01)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D]. 陈云云.扬州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从出入境管理看中国双重国籍处理制度[D]. 姚行之.宁波大学 2014
[2]中国共产党侨务思想的继承与创新[D]. 王伟丽.武汉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68115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五节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新世纪以来侨情的变化特点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理论
二、新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的侨务思想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酝酿阶段——“两个服务”的提出
二、逐步成熟阶段——“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三、丰富发展阶段——“根、魂、梦”的提出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内容与原则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两个服务”论
二、“侨务资源”论
三、“侨务大局”观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原则
一、以侨为本原则
二、合作共赢原则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创新特点
一、指导思想:从“统一战线”向“合作共赢”发展
二、涵养对象:从“以老一辈为主”向“新老结合”发展
三、侨务重心:从“以国内为主”向“国内外并重”发展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侨务理论体系
二、指导和促进新世纪侨务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影响和深化世界对我国侨务经验的认识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践行
一、着力构建海内外为侨服务体系
二、密切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联系
三、加强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实践面临的挑战
一、海内外为侨服务建设体系不健全
二、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之间的情感关系不紧密
三、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发展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对未来侨务工作的启示
一、健全海内外为侨服务体系
二、加强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之间的情感关系
三、完善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发展机制
四、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侨务工作经验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历史、机制与趋势分析[J]. 林逢春,王素娟,梁静鑫.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4)
[2]法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兼评中国侨务法学体系构建[J]. 周小明. 丽水学院学报. 2018(03)
[3]习近平侨务思想及对新时代侨务工作的引领[J]. 李夕菲.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4]习近平关于侨务问题的重要论述及丰富内涵[J]. 任贵祥.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5]充分发挥新时代侨务工作独特优势 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J]. 李昭玲. 中国人大. 2018(03)
[6]习近平涉侨论述的继承性和创新性[J]. 刘芳彬.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4)
[7]“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现状研究——基于官方网上平台的分析[J]. 王伟伟. 八桂侨刊. 2017(03)
[8]“中国方案”对侨务工作转变的新要求[J]. 张国雄.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9]“一带一路”视域下侨务工作的转型路径、合作机制与模式创新[J]. 张伟玉,黄德海. 东南亚研究. 2017(04)
[10]“侨务”与“侨民”的词义辨析[J]. 吴金平,李桢. 八桂侨刊. 2017(01)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D]. 陈云云.扬州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从出入境管理看中国双重国籍处理制度[D]. 姚行之.宁波大学 2014
[2]中国共产党侨务思想的继承与创新[D]. 王伟丽.武汉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6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96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