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5 03:35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解放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倡导男女平等,为全人类解放奋斗终身为目标。抗战开始后,形势愈发严峻,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女性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从事各种各样抗日活动。本文选取山东地区尤其具有代表性,原因有二:一是山东历来是孔孟之乡,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二是山东地区饱受日军侵害,在抗日战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影响力都尤为重要。山东妇女竭尽全力支持和参与我国抗日战争伟大事业,为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本文选取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挖掘妇女解放与国家独立、妇女解放和统一战线、妇女解放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抗日根据地建立前后山东妇女经济、政治、文化、婚姻家庭的状况变迁为对比,探讨如何从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经验与教训中为当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提供经验和建议。第一章是绪论。本章是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和阐释,对国内外研...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前提
2.1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依据
2.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2.1.2 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论
2.1.3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政策指示
2.2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前山东妇女的经济生活
2.2.1 沿海及城市地区妇女经济生活
2.2.2 农村地区妇女经济生活
2.3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前妇女的政治生活
2.3.1 女性团体的自发成立
2.3.2 参政议政意识逐步觉醒
2.3.3 儒家“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
2.4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前妇女的文化生活
2.4.1 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2.4.2 女子接受初等教育比例提升
2.4.3 农村女子入学率低
2.5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前妇女的婚姻生活
2.5.1 婚姻生活的进步
2.5.2 传统婚姻仍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历程、成效及其原因、存在的问题
3.1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历程
3.1.1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初步开展阶段
3.1.2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发展阶段
3.1.3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成熟阶段
3.2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成效
3.2.1 女性经济地位的转变
3.2.2 女性政治地位的转变
3.2.3 女性文化地位的转变
3.2.4 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转变
3.2.5 推动抗日根据地多方面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3.4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3.4.1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4.2 山东妇女主体的觉醒
3.4.3 儒家文化的家国情怀
3.4.4 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
3.5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问题与不足
3.5.1 妇女经济地位有待提高
3.5.2 农村地区妇女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3.5.3 女性教育过分强调政治性,忽视文化教育
3.5.4 女性婚姻问题上的机械化与形式主义
第四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对当代妇女解放的启示
4.1 增强女性主体性意识,挖掘妇女解放的内在驱动力
4.1.1 增强自主意识,谋求经济独立
4.1.2 增强进取意识,提高女性素质
4.1.3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构建两性平等的成长环境
4.2.1 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2.2 树立两性平等的家庭教育观,坚持男女平等
4.2.3 转变家庭教育参与观念,构建“双亲化”家庭教育模式
4.3 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完善学校性别教育体系
4.3.1 完善性别教育课程设计和规划,使性别教育思想融入学校课程
4.3.2 加强性别教育师资培训,在教学中落实性别教育
4.3.3 关注女性弱势地位,给予补偿式教育
4.4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履行政府职责
4.4.1 树立科学性别观,促进性别公正
4.4.2 坚决保障妇女权益,落实妇女就业创业政策
4.4.3 加强弱势妇女群体的关注与保护
4.4.4 从实际出发,发挥妇联组织作用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妇女权益保障的制度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J]. 郑锡龄. 妇女研究论丛. 2020(01)
[2]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媒体形象塑造——以《大众日报》为中心[J]. 史晓玲. 山东社会科学. 2018(08)
[3]论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的生产自给——以山东革命根据地为例[J]. 尹飞鹏. 泰山学院学报. 2017(05)
[4]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其经验[J]. 李安增,赵见波. 临沂大学学报. 2016(01)
[5]试论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村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J]. 米卫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6]阶级·性别·革命传统——以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粮食流通为中心[J]. 汤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7]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女性婚姻关系解体时的财产权[J]. 岳谦厚,张婧. 中共党史研究. 2015(03)
[8]党群关系视野下的山东解放区妇女工作与当代启示[J]. 王克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9]妇女性别解放与阶级、社会解放的互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运动的政策及效果[J]. 张文灿.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10]女子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J]. 郭海文.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04)
博士论文
[1]革命与变迁[D]. 王克霞.山东大学 2007
[2]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D]. 王友明.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近代山东妇女团体考察(1919-1945)[D]. 刘秋雅.山东大学 2017
[2]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研究[D]. 孔林林.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研究[D]. 刘凤芝.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论析[D]. 齐浩彤.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生活状况研究[D]. 张丽.厦门大学 2007
[6]近代山东妇女生活研究[D]. 秦晓梅.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98483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前提
2.1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依据
2.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2.1.2 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论
2.1.3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政策指示
2.2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前山东妇女的经济生活
2.2.1 沿海及城市地区妇女经济生活
2.2.2 农村地区妇女经济生活
2.3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前妇女的政治生活
2.3.1 女性团体的自发成立
2.3.2 参政议政意识逐步觉醒
2.3.3 儒家“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
2.4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前妇女的文化生活
2.4.1 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2.4.2 女子接受初等教育比例提升
2.4.3 农村女子入学率低
2.5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前妇女的婚姻生活
2.5.1 婚姻生活的进步
2.5.2 传统婚姻仍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历程、成效及其原因、存在的问题
3.1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历程
3.1.1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初步开展阶段
3.1.2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发展阶段
3.1.3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成熟阶段
3.2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成效
3.2.1 女性经济地位的转变
3.2.2 女性政治地位的转变
3.2.3 女性文化地位的转变
3.2.4 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转变
3.2.5 推动抗日根据地多方面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3.4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3.4.1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4.2 山东妇女主体的觉醒
3.4.3 儒家文化的家国情怀
3.4.4 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
3.5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问题与不足
3.5.1 妇女经济地位有待提高
3.5.2 农村地区妇女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3.5.3 女性教育过分强调政治性,忽视文化教育
3.5.4 女性婚姻问题上的机械化与形式主义
第四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对当代妇女解放的启示
4.1 增强女性主体性意识,挖掘妇女解放的内在驱动力
4.1.1 增强自主意识,谋求经济独立
4.1.2 增强进取意识,提高女性素质
4.1.3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构建两性平等的成长环境
4.2.1 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2.2 树立两性平等的家庭教育观,坚持男女平等
4.2.3 转变家庭教育参与观念,构建“双亲化”家庭教育模式
4.3 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完善学校性别教育体系
4.3.1 完善性别教育课程设计和规划,使性别教育思想融入学校课程
4.3.2 加强性别教育师资培训,在教学中落实性别教育
4.3.3 关注女性弱势地位,给予补偿式教育
4.4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履行政府职责
4.4.1 树立科学性别观,促进性别公正
4.4.2 坚决保障妇女权益,落实妇女就业创业政策
4.4.3 加强弱势妇女群体的关注与保护
4.4.4 从实际出发,发挥妇联组织作用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妇女权益保障的制度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J]. 郑锡龄. 妇女研究论丛. 2020(01)
[2]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媒体形象塑造——以《大众日报》为中心[J]. 史晓玲. 山东社会科学. 2018(08)
[3]论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的生产自给——以山东革命根据地为例[J]. 尹飞鹏. 泰山学院学报. 2017(05)
[4]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其经验[J]. 李安增,赵见波. 临沂大学学报. 2016(01)
[5]试论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村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J]. 米卫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6]阶级·性别·革命传统——以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粮食流通为中心[J]. 汤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7]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女性婚姻关系解体时的财产权[J]. 岳谦厚,张婧. 中共党史研究. 2015(03)
[8]党群关系视野下的山东解放区妇女工作与当代启示[J]. 王克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9]妇女性别解放与阶级、社会解放的互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运动的政策及效果[J]. 张文灿.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10]女子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J]. 郭海文.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04)
博士论文
[1]革命与变迁[D]. 王克霞.山东大学 2007
[2]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D]. 王友明.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近代山东妇女团体考察(1919-1945)[D]. 刘秋雅.山东大学 2017
[2]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研究[D]. 孔林林.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研究[D]. 刘凤芝.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论析[D]. 齐浩彤.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生活状况研究[D]. 张丽.厦门大学 2007
[6]近代山东妇女生活研究[D]. 秦晓梅.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98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99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