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逻辑及基本要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9 06:52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涉猎的领域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改造中国的历史事实以及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实践,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解答。其中一个常讲常新的核心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实践的核心要义究竟是什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做”?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逻辑及基本要义研究”为题进行探讨,共八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论文研究的问题、论文写作的依据及论文研究意义,综述了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明了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概念辨析,并分别总结和辨析了当前学术界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些相关概念,以求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第三章是...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阐释
1.1.1 选题缘由
1.1.2 论文研究的问题
1.1.3 论文写作的依据
1.1.4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概念辨析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本土化
2.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2.2.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重维度简要解析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行性分析
3.1 国内条件
3.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3.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政治条件
3.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条件
3.2 国际条件
3.2.1 共产国际和十月革命道路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结合”
3.2.2 苏联模式的弊端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4.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4.2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分析
5.1 “三个维度”的实践基础
5.1.1 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改造中国的社会实践
5.1.2 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
5.1.3 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思想启蒙的新文化实践
5.2 “两次结合”的探索实践
5.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结合”
5.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义
6.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6.2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6.3 坚持学以致用的基本目的不动摇,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4 坚持人民中心的基本立场不动摇,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6.5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基本保障不动摇,坚决防止克服各种错误思想侵蚀
6.6 坚持文化会通基本方针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价值
7.1 坚守真理,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7.2 与时俱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7.3 学以致用,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7.4 传承文明,为中国文化的转换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J]. 王伟光.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9(11)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基本维度[J]. 于德.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3)
[3]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王然,肖贵清.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1)
[4]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 刘熙瑞.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21)
[5]“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杂感[J]. 周新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5)
[6]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发展[J]. 侯鑫鑫,孙寿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7(06)
[7]雄关漫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J]. 王向明. 教学与研究. 2015(10)
[8]国外学者谈“一带一路”[J]. 中国经济报告. 2015(04)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消失及重提[J]. 周全华,马爱云.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2(02)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起步[J]. 郑德荣.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01)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1921-1945)[D]. 张安.中共中央党校 2016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D]. 董军明.内蒙古大学 2015
[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机制研究[D]. 建新.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 李兴平.兰州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当代启示[D]. 王玉杰.海南师范大学 2018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价值研究[D]. 叶杨.吉林大学 2017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探析[D]. 欧阳珊娜.湘潭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7141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阐释
1.1.1 选题缘由
1.1.2 论文研究的问题
1.1.3 论文写作的依据
1.1.4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概念辨析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本土化
2.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2.2.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重维度简要解析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行性分析
3.1 国内条件
3.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3.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政治条件
3.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条件
3.2 国际条件
3.2.1 共产国际和十月革命道路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结合”
3.2.2 苏联模式的弊端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4.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4.2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4.2.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分析
5.1 “三个维度”的实践基础
5.1.1 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改造中国的社会实践
5.1.2 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
5.1.3 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思想启蒙的新文化实践
5.2 “两次结合”的探索实践
5.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结合”
5.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义
6.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6.2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6.3 坚持学以致用的基本目的不动摇,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4 坚持人民中心的基本立场不动摇,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6.5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基本保障不动摇,坚决防止克服各种错误思想侵蚀
6.6 坚持文化会通基本方针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价值
7.1 坚守真理,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7.2 与时俱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7.3 学以致用,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7.4 传承文明,为中国文化的转换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J]. 王伟光.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9(11)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基本维度[J]. 于德.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3)
[3]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王然,肖贵清.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1)
[4]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 刘熙瑞.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21)
[5]“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杂感[J]. 周新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5)
[6]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发展[J]. 侯鑫鑫,孙寿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7(06)
[7]雄关漫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J]. 王向明. 教学与研究. 2015(10)
[8]国外学者谈“一带一路”[J]. 中国经济报告. 2015(04)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消失及重提[J]. 周全华,马爱云.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2(02)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起步[J]. 郑德荣.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01)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1921-1945)[D]. 张安.中共中央党校 2016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D]. 董军明.内蒙古大学 2015
[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机制研究[D]. 建新.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 李兴平.兰州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当代启示[D]. 王玉杰.海南师范大学 2018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价值研究[D]. 叶杨.吉林大学 2017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探析[D]. 欧阳珊娜.湘潭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7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12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