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型导师风格与尚严型导师风格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20:19
高校扩招,研究生规模大增,扩充了科研人才队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直是研究生教育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议题。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作为主要指导人员,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最为常见的,积极有效的导师指导方式,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研创新型人才。支持型导师强调关心研究生个体需求,提升其内部动机水平,从而促进其创新行为。尚严型导师则强调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严格监督,提升其外部动机,进而推动其创造力发展。然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尚未厘清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影响效果差异,以及如何有效促进研究生科研创造力。因此,本文考察了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与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本文整理支持型导师风格、尚严型导师风格、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科研创造力五个变量的相关文献后,建立了一个五变量模型,其中研究生科研创造力为因变量,支持型导师风格、尚严型导师风格为自变量,研究生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随后,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参考国内外权威性量表,基于中国情境改编、...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20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更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自己能较好的完成科研任务的学生,总是能够持续的投入努力,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和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寻求资源,来解决问题。同时,在面对疑难之时,也会主动寻找出与科研任务相关的内容,解决困难,进而不断发展期科研创新能力。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8:科研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起积极作用3.2.5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综上所述,支持型和尚严型导师风格对科研创造力存在正向影响,同时科研投入和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科研创造力,因此,研究认为科研投入和科研自我效能感,能中介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与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9:科研投入中介支持型导师风格与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H10:科研投入中介尚严型导师风格和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H11:科研自我效能感中介支持型导师风格和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H12:科研自我效能感中介尚严型导师风格和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3.3研究模型根据以上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整理,本文提出了一个以研究生科研创造力为因变量,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为自变量,研究生的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五变量模型,探索了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图3.1研究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 陈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1)
[2]导师人格与身教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J]. 徐岚. 教育发展研究. 2019(23)
[3]高校异质性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投入研究[J]. 曹兰芳,文建林. 金融教育研究. 2019(04)
[4]家长式领导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王朝雪. 中国劳动. 2019(05)
[5]导师—同门支持、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 姚添涵,余传鹏. 高教探索. 2019(04)
[6]研究生学习动机及学习风格与其创造力的关系探究[J]. 赵源,施春华,沈汪兵.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7]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导师指导及学业成就影响研究[J]. 陈熙维,鲁萍,陈伟,田雨波. 科技视界. 2019(05)
[8]辱虐型指导方式对科研创造力的影响:科研焦虑与性别一致性的作用[J]. 李宗波,彭翠,陈世民,荣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01)
[9]科研经历、差错管理氛围与科研创造力提升[J]. 尹奎,徐渊,宋皓杰,邢璐. 科研管理. 2018(09)
[10]威权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J]. 马璐,张哲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17)
博士论文
[1]导学关系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影响研究[D]. 蔡军.南京大学 2018
[2]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 王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 段听上.河南大学 2019
[2]校园社会支持对硕士生科研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D]. 袁倩.华东师范大学 2019
[3]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效能感的影响[D]. 任振夏.华东师范大学 2018
[4]变革型导师指导风格、团队氛围与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D]. 张罗娜.武汉科技大学 2018
[5]双元威权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D]. 邢志杰.东北财经大学 2017
[6]导师支持行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对策[D]. 舒伊娜.华南理工大学 2017
[7]导师指导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关系研究[D]. 池丽泉.江西师范大学 2017
[8]学术型硕士生自我统合、科研投入度和科研能力的关系研究[D]. 张晶.中国矿业大学 2015
[9]家长式领导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孙维.山东大学 2014
[10]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关系研究[D]. 陆翔.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35946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20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更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自己能较好的完成科研任务的学生,总是能够持续的投入努力,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和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寻求资源,来解决问题。同时,在面对疑难之时,也会主动寻找出与科研任务相关的内容,解决困难,进而不断发展期科研创新能力。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8:科研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起积极作用3.2.5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综上所述,支持型和尚严型导师风格对科研创造力存在正向影响,同时科研投入和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科研创造力,因此,研究认为科研投入和科研自我效能感,能中介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与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9:科研投入中介支持型导师风格与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H10:科研投入中介尚严型导师风格和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H11:科研自我效能感中介支持型导师风格和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H12:科研自我效能感中介尚严型导师风格和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3.3研究模型根据以上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整理,本文提出了一个以研究生科研创造力为因变量,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为自变量,研究生的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五变量模型,探索了支持型、尚严型导师风格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图3.1研究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 陈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1)
[2]导师人格与身教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J]. 徐岚. 教育发展研究. 2019(23)
[3]高校异质性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投入研究[J]. 曹兰芳,文建林. 金融教育研究. 2019(04)
[4]家长式领导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王朝雪. 中国劳动. 2019(05)
[5]导师—同门支持、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 姚添涵,余传鹏. 高教探索. 2019(04)
[6]研究生学习动机及学习风格与其创造力的关系探究[J]. 赵源,施春华,沈汪兵.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7]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导师指导及学业成就影响研究[J]. 陈熙维,鲁萍,陈伟,田雨波. 科技视界. 2019(05)
[8]辱虐型指导方式对科研创造力的影响:科研焦虑与性别一致性的作用[J]. 李宗波,彭翠,陈世民,荣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01)
[9]科研经历、差错管理氛围与科研创造力提升[J]. 尹奎,徐渊,宋皓杰,邢璐. 科研管理. 2018(09)
[10]威权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J]. 马璐,张哲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17)
博士论文
[1]导学关系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影响研究[D]. 蔡军.南京大学 2018
[2]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 王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 段听上.河南大学 2019
[2]校园社会支持对硕士生科研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D]. 袁倩.华东师范大学 2019
[3]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效能感的影响[D]. 任振夏.华东师范大学 2018
[4]变革型导师指导风格、团队氛围与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D]. 张罗娜.武汉科技大学 2018
[5]双元威权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D]. 邢志杰.东北财经大学 2017
[6]导师支持行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对策[D]. 舒伊娜.华南理工大学 2017
[7]导师指导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关系研究[D]. 池丽泉.江西师范大学 2017
[8]学术型硕士生自我统合、科研投入度和科研能力的关系研究[D]. 张晶.中国矿业大学 2015
[9]家长式领导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孙维.山东大学 2014
[10]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关系研究[D]. 陆翔.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35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13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