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领导决策论文 >

自我—他人择偶决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13:09
  在决策领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发现,自我决策与为他人决策的认知和行为存在差异;且自我决策与为远距离他人(如陌生他人)决策存在差异,自我决策与为近距离他人(如朋友)决策相似。但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往往仅限于风险决策,职业选择等方面,忽略了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亦可推广至择偶决策。为他人择偶即包括为陌生他人择偶,亦包括为朋友择偶。自我他人择偶决策差异的研究分两部分展开:自我择偶与为陌生他人择偶的差异研究,自我择偶与为朋友择偶的差异研究。本研究选取在校大学生125名,男性63名(年龄M=21.97,SD=1.50),女性62名(年龄M=21.53,SD=1.68),采取眼动追踪技术研究其在择偶偏好和择偶机制两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1)在时间宽裕条件下,男女自我择偶与为他人择偶均采取基于选项的整合策略加工信息。(2)女性采取整合策略的倾向在自我择偶时大于为他人择偶时(包括为陌生他人择偶和为朋友择偶)。男性采取整合策略的倾向在为陌生他人择偶时大于自我择偶时。(3)男性自我择偶时比女性更注重长相,女性为陌生他人择偶时比自我择偶时更注重长相。(4)女性在自我择偶与为朋友择... 

【文章来源】:宁波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我—他人择偶决策研究


将他人纳入自我量表

自我—他人择偶决策研究


自我择偶与为陌生他人择偶信息搜索得分(PS值)均值

自我—他人择偶决策研究


信息搜索得分(PS值)决策对象×性别交互作用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都市“三高”“剩女”的婚恋困境研究——以电视剧《大女当嫁》为例[J]. 王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2]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J]. 徐惊蛰,谢晓非.  心理学报. 2011(01)
[3]女性择偶决策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J]. 刘永芳,苏丽娜,王怀勇.  心理学报. 2011(01)
[4]整合模型还是占优启发式模型? 从齐当别模型视角进行的检验[J]. 汪祚军,欧创巍,李纾.  心理学报. 2010(08)
[5]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J]. 孙彦,李纾,殷晓莉.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5)
[6]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J].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  心理学报. 2005(04)
[7]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 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朱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8]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J]. 韩荣炜.  西北人口. 2002(01)
[9]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 李志,彭建国.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10]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一种征婚启事研究[J]. 郑剑虹.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博士论文
[1]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研究[D]. 田芊.复旦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自我与他人不同决策角色对偏好反转的诱发[D]. 陈雪娜.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女性择偶过程中的决策机制探讨[D]. 苏丽娜.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 王娟.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9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379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e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