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思考生态技术创新的地域特色
本文关键词: 生态技术 创新 西部 出处:《兰州学刊》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技术的划界虽有共同准则,但生态技术的创新却应有地域特色。经济、生态、人力资源等条件是生态技术创新中需要考虑的硬要素,而文化、民众意识、生态习惯则是不应忽略的软要素。不同地域的软、硬要素不同,因此,生态技术创新应该具有地域特色。西部地区的生态技术创新要以传统生态技术为基础,借用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来实现,这将充分利用西部生态技术创新的软、硬条件。
[Abstract]:Although there are common criteria for the demarcation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the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should ha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y, ec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hard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and the culture,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etc. Ecological habits should not be ignored.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soft and hard elements. Therefore,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hould ha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be based on traditional ecological technology. Us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this will make full use of the soft and hard conditions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western China.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分类号】:X3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巨乃岐;关于技术理性的几点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邹成效;略论自然的技术后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李晓培;韩江波;;技术现代性与社会技术创新——关于技术现代性问题的哲学思考[J];创新;2008年04期
4 毛新志;刘星;向云霞;;“数字虚拟人”的哲学反思[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盛国荣;;技术与控制:一个技术时代难以回避的问题[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飞;;技术哲学“发展”综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黄欣荣,王英;陈昌曙与中国技术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盛国荣,陈凡,韩英莉;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累积效应[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孙雷,王秋菊;高技术特征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邢怀滨;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探索与政策含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少东;;循环经济与绿色技术创新[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兆友;;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刘明;;关于国企改革与技术创新路径变迁的思考——从技术的社会形成(SST)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7 侯莲梅;;试论以人为本的技术哲学底蕴[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王耀东;;转基因食品知情权的正当性[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何艳娜;;简析德绍尔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批判[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王京;;过程论视野中的产业技术风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雷井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卫才胜;技术的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梁海;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肖湘宁;二战时期诺曼·麦克拉伦动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晓锦;从技术理性到理性技术的嬗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尹晶;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志勇;欠发达地区产业技术承接与创新的互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任海;试析科技转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栋梁;科技与政治:互动性关系探析[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10 吕成楷;现代生物科技的伦理困境及其对策探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发明,吕燕,卢从凤;生态技术创新政府启动模式的机理与启示[J];环境导报;1998年01期
2 ;海岸地区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技术——以台湾大鹏湾开发案为例[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08期
3 王迎春;秦书生;崔泽田;;生态技术的辩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07期
4 张延黎;青岛政府生态分析与发展战略[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5 张艳;;循环经济中绿色技术法律制度创新[J];理论研究;2005年06期
6 任金秋;知识经济与当代自然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05期
7 梁恒田,张勇,杨凯;长期环境规划的改革与创新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2年01期
8 乐小芳,栾胜基,万劲波;论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创新[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03期
9 凤亚红,长孙学亭;浅议环境保护与提高企业竞争力[J];陕西煤炭;2005年02期
10 李霞;郑科;;论环境监测服务的创新[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祖毅;;关于港口环保创新工作机制的设想[A];2005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玉平;王桥;申文明;王文杰;郑丙挥;;遥感和GIS技术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田其云;;略论我国西部地区绿色食品开发的法律保障途径[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4 张智;廖足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及利用[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熊春梅;杨立中;梅昌艮;;西部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探讨——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6 王毅;娄汉明;李海波;吴望民;迟万恩;;电除尘器的新发展-BS2000系列电除尘器[A];第十三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贤伟;陈小红;;试论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管理[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8 常艳萍;任文祥;;西部地区发展畜禽养殖小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9 梁燕;;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吴勇;;两型社会建设与环境法律制度创新——以长株潭城市群为视角[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燕平;“稻田湖”70天重新碧波荡漾[N];农民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怓红;用生态技术给废矿“整容”[N];辽宁日报;2009年
3 孙培基;生态技术可改良退化土地[N];中国矿业报;2004年
4 李润乾;循环经济对西部地区具有的特殊意义[N];陕西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骆会欣;保护水资源 生态技术来护航[N];中国花卉报;2004年
6 记者 许小飞;西部生态恶化趋势没有根本扭转[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7 兰扬;西部环保托起绿色明天[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8 徐蕴海;“生态鸡”将有统一标准[N];苏州日报;2008年
9 温浩江 邓卫华;西部地区成为飞播造林重点[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张汉青;西部地区生态开发展现壮阔美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治威;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观[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张伟;论转轨时期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方式与创新[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张弘;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王库;中国政府生态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周鹏;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海江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耦合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姜杰;基于OMI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的中国大气SO_2浓度监测与排放量估算[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袁文倩;西部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D];西北大学;2006年
10 于合军;三峡库区和贵州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经济敏感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富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赵芳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黄泉川;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及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晖霞;西部地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叶京京;中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何瑜;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用地污染与法律整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7 章华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黄明香;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9 刘书洋;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黎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46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54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