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过度劳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07:24
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力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我们在憧憬着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好前景、筹划着创建一流大学的各项指标要求,计算着这段路程要走多长时间的时候,却不甚明了身在其中的高校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处境和状态。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教改革纵深推进的当今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职业要求、更繁重的工作任务、更严峻的身心挑战……过度劳动现象日益凸显,甚至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但高校教师工时制度的特殊性(如不用坐班,有寒暑假等)又使社会大众对其工作投入产生疑问,这种现实的冲突成为本文选题的直接原因。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找到研究的着力点,运用归纳法与演绎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发现,也是本文可能存在的研究贡献和研究创新之处:一、高校教师过度劳动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供给的问题(既包括社会劳动力供给,也包括个人劳动力供给)。运用劳动力供给时间、场所、质量和过程四个视角下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高校教师过劳的形成原理;其次,运用跨层次分析视角,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过度劳动、过度就业与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示意图
是短期内可以实现和超越的,因此高校教师只能通过更高强度的工作来适应这种,学术工作在竞争、比较和硬性考核指标中进入到了加速轨道,这种倒计时的压力校教师滞胀的工作模式更容易显现。.2 宏观层面成因——PEST 视角下象牙塔里的艰辛2.1 政策环境的影响(Political)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培养力度的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提升都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增加了其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加大了过度劳动的风险随着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高校在校生数就急剧增加,虽然专任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学生的增长速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高校生师07 年到 2015 年稳定在 17.3 到 17.8 之间,如下图所示(各国高等教育生师比具体数附录 V)。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科研服务等任务的加重,近年来国家又加大了对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力度,研究生数量的增长率不低于本科生,如图 4-2 所示,但其与不同,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高的职业要
图 4-2 1999 年—2015 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增长率料来源:笔者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整绘制。当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应该进入到后大众化阶段(可以解为“大众化后期”或者“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而其他省市地区也紧随其后,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走向一个全面后大众化阶段206。这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模会进一步的扩张,更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功能结构都会发生深刻变,在这一新时期,如何增进高等教育的效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相比,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较晚,目前属于赶超阶段,因此高校师承担了更大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大的职业挑战。另外,经济学角度看,高等教育是“准公共商品”,且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人有必要承担一部分成本。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经费日益紧缩、生均成本逐渐上升的现段,高等教育成本以分担制向学生及家长转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平、效率以快速相应,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给高校教师提出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不我待:中国大学教师学术工作的时间观研究[J]. 李琳琳.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01)
[2]对企业中“强制自发性”型员工“过劳”的研究[J]. 王欣,杨河清. 软科学. 2016(10)
[3]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企业员工“过劳”的影响[J]. 王欣. 软科学. 2016(06)
[4]象牙塔里的薪资定价:中国高校教师薪资影响机制[J]. 鲍威,吴红斌.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02)
[5]中日“过劳”问题研究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J]. 杨河清,王欣. 人口与经济. 2016(02)
[6]迈向高收入进程中的过度劳动及其治理——评《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J]. 陈建伟.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04)
[7]高校青年教师过劳问题及其治理策略研究——以郑州市高校为例[J]. 代志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中国大学教师发展状况——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的分析[J]. 沈红.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2)
[9]中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 郭凤鸣,曲俊雪. 劳动经济研究. 2016(01)
[10]医务人员过劳原因分析[J]. 刘鑫,张震. 医学与社会. 2016(01)
博士论文
[1]过度就业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 王丹.华中科技大学 2013
[2]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高校教师“过度劳动”问题研究[D]. 邵晴芳.武汉科技大学 2012
[2]高校教师“过度劳动”问题研究[D]. 贺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67802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过度劳动、过度就业与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示意图
是短期内可以实现和超越的,因此高校教师只能通过更高强度的工作来适应这种,学术工作在竞争、比较和硬性考核指标中进入到了加速轨道,这种倒计时的压力校教师滞胀的工作模式更容易显现。.2 宏观层面成因——PEST 视角下象牙塔里的艰辛2.1 政策环境的影响(Political)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培养力度的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提升都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增加了其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加大了过度劳动的风险随着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高校在校生数就急剧增加,虽然专任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学生的增长速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高校生师07 年到 2015 年稳定在 17.3 到 17.8 之间,如下图所示(各国高等教育生师比具体数附录 V)。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科研服务等任务的加重,近年来国家又加大了对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力度,研究生数量的增长率不低于本科生,如图 4-2 所示,但其与不同,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高的职业要
图 4-2 1999 年—2015 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增长率料来源:笔者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整绘制。当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应该进入到后大众化阶段(可以解为“大众化后期”或者“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而其他省市地区也紧随其后,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走向一个全面后大众化阶段206。这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模会进一步的扩张,更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功能结构都会发生深刻变,在这一新时期,如何增进高等教育的效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相比,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较晚,目前属于赶超阶段,因此高校师承担了更大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大的职业挑战。另外,经济学角度看,高等教育是“准公共商品”,且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人有必要承担一部分成本。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经费日益紧缩、生均成本逐渐上升的现段,高等教育成本以分担制向学生及家长转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平、效率以快速相应,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给高校教师提出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不我待:中国大学教师学术工作的时间观研究[J]. 李琳琳.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01)
[2]对企业中“强制自发性”型员工“过劳”的研究[J]. 王欣,杨河清. 软科学. 2016(10)
[3]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企业员工“过劳”的影响[J]. 王欣. 软科学. 2016(06)
[4]象牙塔里的薪资定价:中国高校教师薪资影响机制[J]. 鲍威,吴红斌.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02)
[5]中日“过劳”问题研究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J]. 杨河清,王欣. 人口与经济. 2016(02)
[6]迈向高收入进程中的过度劳动及其治理——评《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J]. 陈建伟.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04)
[7]高校青年教师过劳问题及其治理策略研究——以郑州市高校为例[J]. 代志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中国大学教师发展状况——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的分析[J]. 沈红.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2)
[9]中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 郭凤鸣,曲俊雪. 劳动经济研究. 2016(01)
[10]医务人员过劳原因分析[J]. 刘鑫,张震. 医学与社会. 2016(01)
博士论文
[1]过度就业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 王丹.华中科技大学 2013
[2]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高校教师“过度劳动”问题研究[D]. 邵晴芳.武汉科技大学 2012
[2]高校教师“过度劳动”问题研究[D]. 贺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67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326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