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9 09:05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山西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大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社会矛盾加剧等深层次的增长问题。而这其中,“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无疑也成为山西省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正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的过程中,劳动力始终都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在整个劳动力大军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的农村劳动力无疑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2010年我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各地区农业人口人数为9亿多,占全国人口比重高达70.9%。其中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占7亿。随着我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的突飞猛进,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逐渐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而造成农村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山西省作为最早发展农业的省份之一,累积了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但山西并没有成为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迟缓,这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稳定,不利于整个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基于山西省经济落后的现实,本文试图研究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转移的特点及推动其转移的动因及转移所面临的阻碍等问题。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章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并给出了其产生的原因,第三章分析了山西省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以及转移现状,第四章在实证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造成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第五章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据估算,截止2013年,山西省大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劳动力群体滞留在农村、农业,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损失。因此,山西政府有必要拓宽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推进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进而推动山西省整体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总体来看,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制约了其向外的转移:一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较少,转移的成本较高,三是山西省总体城市化水平较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四是农民自身的因素,包括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最后结合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 农村剩余劳动力 测算 转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一、研究背景12-13
  • 二、研究意义13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3-22
  • (一)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研究14-17
  • (二) 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研究17-22
  •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2-23
  • (一) 研究内容22
  • (二) 研究框架22-23
  • (三) 研究方法23
  • 五、研究的不足之处23-24
  • 第二章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24-31
  • 一、概念界定24-25
  • (一) 农村劳动力24
  • (二) 农业劳动力24
  •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24-25
  • (四) 农业剩余劳动力25
  • 二、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25-29
  • 三、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29-31
  • (一) 农业生产率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下降29-30
  • (二) 劳均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造成劳动力剩余30
  • (三) 劳动力供给量较多,长期大于产业部门的需求30-31
  • 第三章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31-40
  • 一、山西省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31-33
  • 二、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33-34
  • 三、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34-36
  • (一) 以省内转移为主,异地转移比重较小34-35
  • (二) 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以男性、中青年为主35
  • (三) 以自发转移居多,有组织的转移较少35
  • (四)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但整体仍旧相对偏低35-36
  • (五) 兼业经营的比重较大,彻底转移的比重较小36
  • 四、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分析36-40
  • (一)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面效果36-39
  • (二)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果39-40
  • 第四章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0-49
  • 一、影响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40-42
  •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42-45
  • (一)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42-43
  • (二) 解释变量的选取43-45
  • (三) 数据来源45
  • 三、模型构建45
  • 四、数据的平稳性检验45-46
  • 五、估计结果46-47
  • 六、分析结果47-49
  • 第五章 促进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49-52
  • 一、鼓励发展劳动型密集产业49
  • 二、想方设法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49
  • 三、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49-50
  • 四、持续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50
  • 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50
  • 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50-51
  • 七、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J];湖南经济;2000年06期

2 李子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4期

3 戴振韬;温州市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8期

4 伍瑛;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归宿[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5 周立新,范龙昌;再议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7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刘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9 晓伟;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3期

10 刘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J];学术界;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徐育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记者 刘长魁;前甸镇五项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抚顺日报;2007年

3 吕晋兴 申腊梅;古县六轮驱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临汾日报;2006年

4 任衍刚 作者为省政协委员;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N];山西政协报;2007年

5 记者 王科岩;托县1万余名农民脱离土地实现转移就业[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6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史保金;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吴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农民日报;2008年

8 李军;新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N];永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智林;市府紧急部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玉溪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周振兴;科区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通辽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如;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10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334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4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