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2:01

  本文关键词: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业化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就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在粗放型发展模式基础上的传统的工业化,最终会导致环境与资源矛盾重重,阻碍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基于此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我国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通过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柴达木区作为青海省工业化的桥头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富集的欠发达地区,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实现柴达木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文献基础上,结合柴达木区实际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柴达木区新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发展水平、效益水平、信息化水平、科技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水平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共22个指标。运用组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对柴达木区及其他10个东、中、西部代表省份2014年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中、西部省份新型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三大地带梯次下降分布态势,东部最高,西部最低。其中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处于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即将达到中级阶段。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在11个地区中排名第8,在西部8个地区中排名第5。通过横向对比分析,掌握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同时发现其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促进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柴达木区 新型工业化 评价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5
  • 1.2.1 工业化理论研究11-13
  • 1.2.2 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13-15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新型工业化相关理论17-24
  • 2.1 工业化理论17-19
  • 2.1.1 霍夫曼定理17
  • 2.1.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7-18
  • 2.1.3 钱纳里发展型式理论18
  • 2.1.4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8
  • 2.1.5 库兹涅茨产值与就业结构阶段论18-19
  • 2.2 新型工业化理论19-21
  • 2.2.1 新型工业化内涵19-20
  • 2.2.2 新型工业化特征20-21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21-22
  • 2.3.1 可持续发展涵义21
  • 2.3.2 可持续发展特征21
  • 2.3.3 可持续发展原则21-22
  • 2.4 循环经济理论22-24
  • 2.4.1 循环经济起源与概念22
  • 2.4.2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内容22-24
  • 第3章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现状24-30
  • 3.1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5-26
  • 3.2 科技创新力度逐渐加大26
  • 3.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26-28
  • 3.4 主要工业产品产能提高28
  • 3.5 企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28-30
  • 第4章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30-50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0-31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1-33
  • 4.2.1 评价指标确定31
  • 4.2.2 评价指标阐释31-33
  • 4.3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定分析33-48
  • 4.3.1 新型工业化评价方法33-34
  • 4.3.2 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定34-43
  • 4.3.3 新型工业化水平分析43-48
  • 4.4 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存在的问题48-50
  • 4.4.1 经济总量规模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48
  • 4.4.2 信息化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落后48-49
  • 4.4.3 科技实力相对弱,创新能力有待提高49
  • 4.4.4 人力资源水平低,综合素质能力较差49
  • 4.4.5 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结构升级缓慢49-50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50-54
  • 5.1 主要结论50-51
  • 5.2 对策建议51-53
  • 5.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1
  • 5.2.2 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51
  • 5.2.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51-52
  • 5.2.4 加强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52
  • 5.2.5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52-53
  • 5.3 研究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附录A 标准化数值58-59
  • 附录B 专家打分表59-62
  • 作者简介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的工业化处于哪个阶段[J];经贸导刊;2002年01期

2 雍红月,李松林;谈工业化概念及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J];内蒙古统计;2002年02期

3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2年01期

4 张鹏,李宗强;对陕西所处工业化阶段问题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3年11期

5 侃坦;全面、准确理解工业化[J];企业活力;2003年11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辽宁经济;2003年04期

7 王行伟;谈城镇化对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意义[J];理论界;2003年03期

8 葛金田,王昊;创新——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出路[J];科学与管理;2003年06期

9 郑文,邹德文;我们距离新型工业化有多远[J];政策;2003年04期

10 何晓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对策[J];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伞锋;中国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路途漫长[N];上海证券报;2005年

2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3 史永铭;新型工业化解析[N];中国信息报;2003年

4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阳 见习记者 李文解;方向新:力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最大互动[N];湖南经济报;2006年

6 厦门大学教授 胡培兆;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N];扬州日报;2007年

7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8 伞锋;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影响工业化方向[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倪涛 李凉 孙健 吴刚 车斌;非洲工业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阶段[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昕;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广;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龚维;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及区域比较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3 李睿;工业贷款对重庆工业化发展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崔美丽;山东省工业化时空差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5 白慧;三峡库区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6 李砂;CD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邵维蔺;兵团十三师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章梅;内蒙古工业化进程对环境影响的分析[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年

9 虞晓庆;中国去工业化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廖宗义;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365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c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