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互联网行业的环境变化万千,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互联网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企业,需要知识、技能的不断创新,知识型员工成为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如何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发挥其知识技能成为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因此对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本文通过与百度、e代驾、京东、美团、腾讯等企业的HR,在职、离职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到目前互联网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京津地区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进行问卷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主要激励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为:工作成就、工作保障、职业规划、企业管理和团队关系。由于互联网企业具有年轻化、创新性强的特点,在实证分析阶段,首先对整体数据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年龄、岗位两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分析。总体上来讲,与传统企业知识型员工相比,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更加在意企业管理制度。在对年龄进行分类分析时,发现年轻的互联网知识型员工比较看重职业规划因子,说明他们比较看重个人发展前景;在对岗位进行分类分析时,发现创新型岗位的知识型员工比较看重工作成就,他们在工作时比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企业激励环境,分别从企业文化、绩效评价体系和工作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将内容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合二为一,并以个人成长为主,工作保障和企业管理为辅的方法对激励机制进行了重新设计,构建了以个人成长、工作保障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企业激励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 知识型员工 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2.92;F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的研究综述10-13
-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10-11
-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11-13
- 1.2.3 研究综合评价13
- 1.3 选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3-14
- 1.3.1 选题研究的重点13-14
- 1.3.2 选题研究的难点14
- 1.4 论文创新点14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4-16
- 1.5.1 研究方法14
- 1.5.2 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16-23
- 2.1 互联网企业相关理论16-17
- 2.1.1 互联网企业的定义与特征16
- 2.1.2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16-17
- 2.2 知识型员工相关理论17-18
- 2.2.1 知识型员工的定义17-18
- 2.3 激励相关理论18-23
- 2.3.1 激励的概念18
- 2.3.2 激励的要素及过程18-19
- 2.3.3 激励理论研究19-23
- 第三章 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23-26
- 3.1 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特征23-24
- 3.2 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现存问题24-26
- 第四章 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实证研究26-38
- 4.1 问卷及样本26-27
- 4.1.1 问卷的设计26
- 4.1.2 问卷发放26
- 4.1.3 样本情况26-27
- 4.2 数据分析27-36
- 4.2.1 信度分析27-28
- 4.2.2 激励因素的因子分析28-31
- 4.2.3 分类分析31-36
- 4.3 实证结论36-38
- 4.3.1 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子36
- 4.3.2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差异性分析36-37
- 4.3.3 因子分析结果对比37-38
- 第五章 基于实证因子的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构建38-42
- 5.1 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38
- 5.2 基于实证因子的互联网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38-42
- 5.2.1 从个人成长层面激励知识型员工39-40
- 5.2.2 从工作保障层面激励知识型员工40
- 5.2.3 从企业管理层面激励知识型员工40-42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42-44
- 6.1 研究结论42
- 6.2 研究展望42-44
- 参考文献44-48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8-49
- 附录49-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洁;关于互联网产业风险投资的经济学思考[J];南方金融;2000年12期
2 谭克;我国互联网业的问题、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10期
3 王华莹,罗嗣红;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5期
4 顾纪瑞;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特征和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03期
5 张西明;“入世”后中国互联网业发展需要新的战略思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09期
6 王志东;互联网:泡沫还是黄金[J];改革先声(新视点);2000年04期
7 方兴东;互联网与中国未来[J];经贸导刊;2000年11期
8 方兴东;互联网与中国未来[J];开放导报;2000年08期
9 黄培,陈俊芳;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年10期
10 ;网信评述:谁在操纵互联网企业?[J];网络与信息;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林青;;互联网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闫彦;;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先祥;;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综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邸菁;贺博;汤刚;;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A];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30)论文集[C];2012年
5 郑宏剑;;我国无线互联网发展策略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汪旭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科普新模式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许泽聘;郑会颂;;一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演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郗杰英;;深入研究“网络一代”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王红梅;;移动互联网现状与趋势浅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张思宁;;第二十一讲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分析[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互联网产业100强首次诞生[N];人民日报;2005年
2 ;中国互联网即将遭遇投资危机[N];经理日报;2006年
3 耀文;深圳:出资35亿元扶持互联网产业[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维依;深圳大力布局互联网产业[N];中国电子报;2009年
5 记者 杨阳腾;深圳大力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N];经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钟良;深圳勾勒2000亿互联网产业蓝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7 记者 朱宏印;西北首家互联网协会成立[N];人民邮电;2001年
8 本报记者 邓淑华;人大代表关注互联网 首提产业立法议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天鸿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暨南大学副校长) 冯建华 采访整理;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胡延平;互联网:让平庸投资者走开[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宇;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2 刘茂红;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4 王婷;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梁美妍;话语民主与微观权力:虚拟公民社会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王延青;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杨庆丰;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8 林翔;互联网时代媒体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董正浩;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偏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10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娟;老年人应用互联网的动因、特征及中国老年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超群;互联网产业的税收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3 赖世茜;我国互联网产业的溢出效应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闫梦晓;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的案例分析[D];暨南大学;2015年
5 黄芮;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D];辽宁大学;2015年
6 欧阳锋;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州电信的转型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7 马金伟;济南市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8 夏聪聪;方正金融互联网发展模式探析[D];河北金融学院;2015年
9 薛宏资;互联网金融视阈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问题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15年
10 张臣;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融资风险评估[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43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