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14:07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其核心任务是有序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背景,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然后根据马克思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相关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文章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在历史和现实考证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和阐述,归纳出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现行相关制度限制劳动力转移,很难公平享有社会公共资源,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盲目缺乏组织性,收入和支出方式影响市民化的转变等。制约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发展水平因素,户籍、土地和保障制度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管理职能因素。最后,在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验的基础上,从提高发展水平,改革现有制度,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和改进管理方式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稳定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13-15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思路14
  • 1.3.3 研究方法14-15
  • 1.4 创新点和不足15-16
  • 第2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16-21
  •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16
  • 2.2 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16-21
  • 2.2.1 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16-18
  • 2.2.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18-19
  • 2.2.3 托达罗模型19-20
  • 2.2.4 三模型综合分析20-21
  • 第3章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考察与特征分析21-26
  • 3.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21-23
  • 3.1.1 改革开放前的“二元性”劳动力格局21-22
  • 3.1.2 改革开放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2-23
  • 3.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23-26
  • 3.2.1 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23
  • 3.2.2 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城市转移23
  • 3.2.3 转移规模不断扩大23-24
  • 3.2.4 转移的人员结构不断更新24-26
  • 第4章 新型城镇化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26-29
  • 4.1 现行相关制度限制劳动力转移26
  • 4.2 很难公平享有社会公共资源26-27
  • 4.3 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盲目缺乏组织性27
  • 4.4 收入和支出方式影响市民化的转变27-29
  • 第5章 新型城镇化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29-33
  • 5.1 发展水平因素29
  • 5.2 户籍、土地和保障制度因素29-30
  • 5.3 人力资源因素30-31
  • 5.3.1 文化素质偏低限制了转移的进度30
  • 5.3.2 就业问题阻碍了转移的规模30-31
  • 5.3.3 融入环境困难阻碍了转移的稳定31
  • 5.4 职能管理因素31-33
  • 5.4.1 政府管理职能不完善31-32
  • 5.4.2 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32
  • 5.4.3 自身处于孤立的弱势地位32-33
  • 第6章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借鉴33-36
  • 6.1 英国圈地强制式转移模式33
  • 6.2 美国自由迁移式转移模式33-34
  • 6.3 日本政府主导式转移模式34-35
  • 6.4 三种转移模式相比较35-36
  • 第7章 新型城镇化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36-42
  • 7.1 提高发展水平36-37
  • 7.1.1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36
  • 7.1.2 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36-37
  • 7.2 改革现有制度37-38
  • 7.2.1 户籍制度改革37
  • 7.2.2 土地制度改革37-38
  • 7.2.3 保障制度改革38
  • 7.3 改善人力资源环境38-40
  • 7.3.1 教育培训需要国家和社会支持相结合38-39
  • 7.3.2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39
  • 7.3.3 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39-40
  • 7.3.4 促进农民工积极融入城市40
  • 7.4 改进管理方式40-42
  • 7.4.1 公平公正对待农民工41
  • 7.4.2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41
  • 7.4.3 农民工需要社会团体的介入,发挥民间力量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满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困难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2 徐琳斌;论21世纪初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陈小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思路[J];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23期

4 郑良友,胡金波;论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5 罗斌;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分析[J];理论前沿;2002年07期

6 王菲;浅析农业剩途劳动力转移的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余恩海,徐浩然;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内涵分析[J];经济师;2002年08期

8 魏永红;关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张凡勇;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佘国强,陈扬乐,艾建玲;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金峰;;论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与职业技术教育[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葛云琳;;山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解决途径[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3 蔡江;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杜治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运伟;蒋梅鑫;;江西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钟钰;;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7 黄祖明;余朝晖;周年发;;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思考[A];统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玉芳;李建中;;产业集群在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分析——以苏、浙、粤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为例[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高立群;宋延军;;中国农民的创造及其伟大意义[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俊英;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N];经济日报;2003年

2 潘文卿;农业剩余劳动力何处去[N];中国财经报;2001年

3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张道中;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须分两步走[N];发展导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谷亚光;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占俊英;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锡文;必须充分认识乡镇企业在我国现阶段的特殊作用[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7 黄 建 刘建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小[N];中国信息报;2003年

8 林俊山(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解决“三农”问题的若干人口学思考[N];中国人口报;2005年

9 邓梅芳;城乡就业目标锁定[N];中国商报;2001年

10 焦国栋;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显洲;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周丽萍;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张立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和平;农业剩余劳动力理性转移的政策困境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梁海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结构性调整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伟英;对河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和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杨初;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5 贺媛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统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郭蓓;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吸纳模式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江容眉;“民工荒”与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良友;科技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9 朱颖琼;城镇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D];苏州大学;2007年

10 赵燕;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方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455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3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