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6 10:05

  本文关键词: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2""381j

1j伊查克?爱迪思.组织的转变:组织生命周期问题的诊断与处理,1979:88~128

陈佳贵.企业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56"92

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南方经济,2000(2):56"'60

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生产力研究,2005(1):231"-'232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2):49~5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1998:56""125

周可,顾力刚.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方法综述及其划分依据与成长因素分析.商场现

代化,2006(2):119""120n口p1J1J1J1J1JM口№p隅1J

p1J全怀周.企业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

院,2003

m1J许小东.战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特点与模式转型【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2(12):18"'25

n1J张明亲,谢立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2004(4):26"--'29

n刁赵曙明、武博.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8):33"--'38

n叶向峰等.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26"--'98李安,萧呜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职能【J】.宏观经济研究,2004(2):16"--'19许庆瑞,刘景江,周赵丹.2l世纪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1)-14..-,18丁易.组织绩效与员工绩效怎样结合【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3(4):33"'39方振邦.应用360度绩效反馈计划性改善绩效【J】.入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2(3)::86.88张建国.基于绩效的工资制度设计【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3(2):

孟莉.薪酬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8""12

杨东涛,朱武生.激励性薪酬体系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7):41"-46

刘鹏.股票期权激励: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1(12):23~27

杨倩,张明亲.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现代企业培训制度【J】.经济师,2003(8):21"2322"-'25

n口口口口赵曙明,吴慈生,徐军.企业集团成长与入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2(9):35""3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李虎城,钟定国.企业生命周期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经济师,2004,(10):36-一40

【25】陈贤安,唐雪梅.中小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J】.达县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4--.9

【26】马璐.企业成长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3-15

【27】成伟.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增员与减员【J】.人力资源开发,2004(3):25---28

【28】谢晋宇.论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力资源开发.南开管理评论,2001(6):52

【29】加里?德勒斯.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26

【3|D】劳伦斯一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机械工业出版

【3l】比尔.管理人力资本.世界经济出版社,1984:120"-160

【32】雷蒙德?诺伊,约翰?霍伦拜克.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中国经济管理出版

社,1999:15-96

【33】沃尔里奇.入力资源教程.新华出版社,2000:12.16

【34】颜士梅.试论组织中关于“人”的管理的两次转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6):16.29

【35】RichardL.DaR.OrganizationTheoryandDesign.Baker&TaylorBooks,1999:5---12

【36】Barney.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ournalofManagement,

1991(17):82~87

【371E.W.Bakke.TheHumanResourcesFunction[M].NewHaven:YaleLaborManagement

Center,1958(10):198~200.

【38】CapPelli,E,&Singh,H..IntegratingStrategicHumanResourcesandStrategicManagement,

ResearehFrontiersinIndustrialRelatiOtisandHumanResources.Madison.

Wi:IrT乱1992:165""192

【39】Chadwiek,C.,&CapPelli,P'AltemativestogeneriestrategytyPologiesinStrategicHuman

ResourceManagement.Inwright,Dyer,Boudreau,&Milkovieh(Eds.),Researchin

Personneland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uPPlement.2004:1"29

【40】Devanna,M.A,Fombnm,C.J.,&TiehyN.M.AFrameworkforStrategicHumanResource

Management,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Newyouk:Wiley.1981:33

[41】Gerhart,B.,wri#t,EM.,McMahan,GC.,&SneH,S.A..MeasurememErrorinResearch

onHumanResourcesandFinnPerformance:HowMuehError15thereandHowDoesitIn

fluenceEffectSizeEstimates?PersonnelPsyehology.1992:803—834

[42】PhilipKolter.MarketingManagement(1lthed).PrenticeHallInc.,2002

[43】AJaafari.ConctmentConslructionandLifeCycleProjectManagement.Journalof

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06(2)

【44】Prahala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

1990,90(5):93"'1015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5】M.A.Huselid,B.E.Becker.MethodologicalIssuesinCross-SectionalandPanelEstimatesof

theHRFirmPerformanceLink.IndustrialRelations,1996:400-422

【46】GrahamHooley,JohnFahy,TonyCox,etal.,MarketingCapabilitiesandFirmPerformance:

AHierarchicalModel.JournalofMarket,2000(4):64"-'72

Factors[47】Douglasw.AnInvestigationofleadingtotheDevelopmentofMarketing

Capabilitiesand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JournalofStrategicMarketing,1998(6)

[48】OliverC.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combingInstitutionalandResource-based

View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9):75---82

【49】Wernerfelt.AResource-based

93~101

【50】Shantanu.Durra,Om.Narasimhan,SurentraRajiv.SuccessinHighTechnologyMarketsisViewoftheFirrn.StrategicManag既ncntJournal,1984(5):

MarketingCapabilityCritical.MarketingScience,1999(4):18---2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程艳霞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也是对我三年来研究生学习

的一次检验和总结。我要借此机会感谢导师这三年来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本文从构思、选题、撰写到定稿都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在此谨向导师及其家人表达我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祝福!光阴流转,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专业领域的过渡和转变,磨砺出更成熟稳健的为人处世之道,再次感谢导师在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上给予我的教诲和帮助,带给我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他们一如既往地给予

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收获和成果。同时,我要感谢在学习生活中指点和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他们给我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离开师承,离开少年英发的自己,也许可以是一种更深的回归,虽然其间

有大冒险。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希望通过更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来回报每一位关心、支持和给予我帮助的人,以实际行动表达我深深的谢意1

王婷2008年4月

59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王婷武汉理工大学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张懿凰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状况研究及解决办法 2007

每个生命体都要经历从出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即是有一个生命周期,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也存在着一个类似的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由马森·海尔瑞(1959)提出,随后众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展到现在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已经有二十多种,其中,以伊查克·爱迪斯的研究最为系统也最为出名。爱迪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套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和引导企业变革的规则,这一方法和规则能够让人们区分企业中正常和不正常的问题,并通过恰当的干预把企业引向他们的鼎盛状态。理论和规则共同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会成长、老化和死亡以及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企业应采取的应变之策。爱迪斯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10个时期,提出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处于什么位置取决于灵活性和自我控制这两个因素,在每个时期必须把握好风格、组织结构、战略、人员配备、报酬、制定计划和目标这六个经典的管理职责。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站在一个新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目前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动力,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提出这样的口号:“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可见,人是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因而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企业中的全体员工,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盛衰。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日益突出,其职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动荡的外部环境势必给企业带来猛烈的冲击,把企业推向危机的边缘,因此危机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者及企业管理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作为一种影响大、种类多、发作频的危机,更加需要人们去研究。首先,论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介绍了企业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按照爱迪斯的理论,企业在生命周期中的每个阶段灵活性和自我控制比重是不同的,发展正常的企业其灵活性和自我控制是可以预知的,但是如果灵活性和自我控制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不正常的问题,具体产生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则可从每个阶段的六个管理职责中进行探究。这六个管理职责或多或少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联系,企业的风格、组织结构和战略从一个宏观层次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和影响,而人员配备、报酬、制定目标和计划则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职能活动内容,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进行研究,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是不同的,当企业出现不正常问题的时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可能出现不正常问题,即发生人力资源管理危机。

进而论文根据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归纳,以企业的灵活性与自我控制能力为依据,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从风格、组织结构、战略、人员配备、报酬、制定计划和目标这六个管理职责出发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特点进行描述,提出与这些特征相对应的各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以及如果不相适应将会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表现与状况。为了解决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企业必须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然后,针对本文所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结出:企业在创业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创业者个人的风格就是企业管理的风格,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中,以招聘为核心内容。到了成长期,制度、机构得到确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出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了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此时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核心在于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企业进一步发展进入成熟期,这个阶段企业达到了最佳状态,制度、结构比较完善,一切井井有条、按部就班,但在一片繁荣景象中要注意防范危机、观察危机征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可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多样化的科学的激励体系,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当企业进入衰退期时,战略重点是转型,实现第二次创业,企业要承受变革所带来的疼痛,为了保护企业同时也保护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重视员工关系管理,以此作为保护企业和员工双方利益的重要途径,以保证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最后,光有适合企业所处阶段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不够的,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着重于从企业内部出发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处理,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上,忽略了企业外在生存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凭危机的事后处理不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位于主动、提高竞争力和生存力,企业要有前瞻性,就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预警系统进行危机的事前防范。

根据以上研究,论文得出结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如同企业生命周期所揭示的企业问题一样,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因素的不恰当配合,就会引起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水平下,通过建立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预警系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能够预知、防范和处理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择了一个交叉性的命题: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状况研究及解决办法。这一命题涉及到两个领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国内已有学者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多是从单一层面如人力资源规划、薪酬设计等或是企业某一阶段的管理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而本文则是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中的特点和表现做了归纳,尤其是站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产生原因、表现、特点和规律,使管理者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防范、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工具。

2.期刊论文 马晓红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7)

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企业从其创业到衰退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由于企业在每个时期所面对的矛盾和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要相应地在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适应企业发展.

3.期刊论文 谢子春.XIE Zi-chun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激励机制建设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6)

如何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企业发展相适应,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演化规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水平,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脱节的问题.

4.学位论文 唐再思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效率研究 2009

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命周期。研究企业生命周期是对企业内在规律的本质揭示,可以指导企业持续发展,延长寿命。其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力资源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

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研究、企业生命周期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联性、人力资源效率评价方法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归纳,奠定了本文研究的基础。本文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基本特点的描述,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质。

人力资源效率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影响人力资源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了人力资源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联性和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效率评价的新方法-企业价值(指数)评价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源效率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评价人力资源为企业作出的贡献。企业可以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

本文通过TYJX公司这一实例,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评价方法,结合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公司所处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判别,并对人力资源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5.期刊论文 孙小强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管理观察2009,""(22)

本文从企业成长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角度,探讨企业生命周期的一般规律,并利用组织生命周期模型解释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旨在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关键词: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7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57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9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