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价值网的系统结构与价值创新机制
本文关键词:制造业价值网的系统结构与价值创新机制 出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模块化、虚拟化网络视角,从理论上描绘了制造业价值网系统结构视图,认为制造业价值网的系统结构包含系统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产商、顾客群、经售商,以及政府、科研教育、金融保险、物流、中介等各类生产性服务机构等彼此结成的价值网络,是基于信息门户、WEB界面以及管理应用软件支持,通过松散耦合链接方式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进而搭建基于WEB界面的信息、价值和知识共享的虚拟性网络组织,其具有自组织、自反应、开放性、高协同、无边界等特征,能够获得和保持快速性合作、敏捷性响应和协同性增值的网络核心能力。系统规则设计商自身需求创新的价值释放,使价值流向了系统集成商和模块生产商,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的良性发展系统并形成了互动的价值创新机制。
[Abstract]:Modular, virtual network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theoretically describes the system structure view manufacturing value network, that contains the system rules designers, system integrators, module manufacturers, customers and dealers manufacturing system structure industry value network,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nance and insurance, logistics, intermediary etc. the production of services is a value network each other, information portal, WEB interface and management software based support, through the loose coupling link information to achieve barrier free communication, and then build the virtual network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knowledge value based on the WEB interface, which has self-organization, self reaction, openness, high coordination, no boundary characteristics can be obtained and maintained a rapid response network cooperation, agility and synergy value of core competence. The system rule designer's own demand innovation's value release makes the value flow to the system integrator and the module producer. The three constitute a positive feedback benign development system, and form the interactive value innov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广东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GD11CGL10)
【分类号】:F403
【正文快照】: 当前,经济全球化及产业发展的融合化、集群化和生态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网络化、虚拟化和模块化的产业组织已显示出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再加上企业商务管理软件应用集成和信息门户、物联网、云制造等一批关键信息技术的驱动,从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宏玲;;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原理、机制及理论挑战[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3期
2 余东华;芮明杰;;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价值流动与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12期
3 宗文;;全球价值网络与中国企业成长[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2期
4 余东华;;价值组织形态演进与模块化价值网络的形成[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3期
5 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2004年04期
6 赵晶;关鑫;;大企业集群治理合约选择的制度基础及演进机理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03期
7 盛革;丁孝智;;模块化价值网及其财务管理框架——基于虚拟化的协同网络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爽;;基于模块化组织的企业集成创新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04期
2 程立茹;周煊;;企业价值网络文献综述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王飞鹏;欧阳联灿;;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与人才管理制度创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余慧倩;;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影响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王晓娟;;集群企业外迁及其效应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春勋;;重庆装备制造工业竞争力评价及集群提升思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1期
7 范太胜;;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J];科技和产业;2006年06期
8 陈伟鸿;李凯明;;基于分工网络治理的产业集群演进机制——对浙江三个产业集群实证数据的比较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8期
9 马艳艳;;动态视角下的产业集聚能力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4期
10 赖磊;;模块化组织的演进及形成——基于分工理论的视角[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3 戴维奇;网络嵌入、公司创业与绩效[D];浙江大学;2011年
4 樊利钧;基于资源共享的价值网企业合作创造价值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高若阳;基于知识观的组织模块性与企业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雅俊;模块化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占贞;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健民;基于价值网络的移动支付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郑海涛;基于企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外部社会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许静;约束结构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利军;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韩娟;模块化生产实现的组织架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陈美侠;东北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潘豪;基于价值链治理视角集群区域转移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6 孙金香;服务业模块化组织柔性生产机制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张翠翠;金融业模块化组织形成机理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张瑞;集群创新网络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司建美;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黄明;模块化对产业不连续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维安,周建;面向新经济的企业战略转型:网络治理的视角[J];当代财经;2002年10期
2 赵红岩;;产业链整合的演进与中国企业的发展[J];当代财经;2008年09期
3 贾根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9期
4 李海舰,聂辉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2期
5 汪涛,李威;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3期
6 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8期
7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8 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8期
9 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9期
10 胡晓鹏;价值系统的模块化与价值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中知识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晓辉;模块化价值网络中知识转移对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程巧莲;从供应链到价值网的企业制造能力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颖杰;;基于价值网概念的传统产业集群升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17期
2 刘立;曲晓飞;;基于价值创新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11期
3 孙寿亮;孙清华;;基于价值网的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协同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5期
4 王焕祥;;SAP,,基于价值创新的研发战略[J];IT时代周刊;2005年10期
5 ;福田重机——价值创新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年11期
6 刘炳南;曹玉成;;浅议基于价值创新的企业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9期
7 乔丽娜;;企业战略知识经济视角下的价值创新[J];法制与社会;2008年25期
8 廖建文;;奥巴马的价值创新[J];21世纪商业评论;2009年05期
9 肖新霓;;基于蓝海战略的海峡西岸福建酒店的价值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王成亮;丁晓东;;生产性服务组织模式与价值网络运行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清;;绿色制造法律制度的创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2 谭学峰;;邓小平设计哲学的创新机制[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唐启楹;;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破解难题——对行业内部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中南片2007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飞;杜彦斌;;实施机床绿色再制造,提升西部制造业装备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曾忠;季成;林辉;;ERP技术应用探讨[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贾建锋;赵希男;朱春红;;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价: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视角[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陶义平;;经济全球化带给机械制造业的思考[A];2003年11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余开朝;;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金海;刘秋兰;;创新机制 激活供水市场[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春 宦建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杜静 通讯员 冯勇琦 林斌 邹海强;投资成企稳回升火车头 全面复苏须仰仗制造业[N];海峡财经导报;2009年
3 记者 陈雪根;万通变身: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世杰;政策孕育制造业投资机会 2G与3G建设并行竞争激烈[N];通信信息报;2009年
5 邱海旭;制造业:电子商务的下一个拥抱者[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记者 李华;给西安制造业插上信息化翅膀[N];西安日报;2003年
7 赵彤刚;东方精选 重仓制造业[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庞东梅;莫让“中国制造”走下坡路[N];金融时报;2007年
9 魏涟明;北辰区将成天津制造业重镇[N];中国特产报;2008年
10 ;珠三角制造业用工需求比上季度减少4.68%[N];中国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孙立宏;电信价值网络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晓辉;模块化价值网络中知识转移对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健民;基于价值网络的移动支付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耿海薪(Harrison);基于价值创新的珠三角民营企业突破性成长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王军;基于功能与成本的产品艺术设计价值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俚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美莹;湖南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田曦;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王于;安徽省产业集群战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4 张小兵;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D];南昌大学;2008年
5 刘刚;基于IT的制造业生产作业联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杨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制造业升级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张琦伟;制造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昱尧;中国ICT产业发展及其对制造业影响的经济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9 王松;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刘云鹏;陕西省区域性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2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34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