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电力企业薪酬总额分配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0 08:19

  本文关键词: 电力企业 薪酬分配 头脑风暴 层次分析法 出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电力企业薪酬总额分配模型,首先通过专家组的头脑风暴确定分配因素,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研究结论证实,电力企业在进行薪酬总额分配时,应当首先考虑经济效益,管理绩效次之,而结构特征居末。
[Abstract]:In this study, a total compensation allocation model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s constructed. Firstly, the distribution factors are determined by brainstorming of the expert group, and then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is determined by AHP.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confirm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otal salary,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should consider economic benefits firs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second,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last.
【作者单位】: 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
【分类号】:F224;F426.61
【正文快照】: 自国家电网推行“三集五大”体系以来,电力企业各省公司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跨地域、跨单位的整合,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一个先进的制度支撑体系,各省公司下属的地市公司打破原有以供电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考虑新组织架构下薪酬总额分配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贾理奇;廖辉;;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调控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赵云飞,陈金富,郭文利;层次分析法在电力行业决策问题中的应用[J];继电器;2005年03期

3 李晓辉;张来;李小宇;陈柱;;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现状电网评估方法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年14期

4 曾建权;层次分析法在确定企业家评价指标权重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姝;谭熙静;何正友;臧天磊;赵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复杂配电网健康诊断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年13期

6 陆萍;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J];现代情报;2005年05期

7 周任军,万天林,杨宇,文炼红,欧阳永熙;基于AHP的电网公司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2002年09期

8 张莉,刘希宋;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体系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显平;张金锁;;国有集团企业工资管理策略研究——以煤业集团企业为例[J];财会通讯;2011年03期

2 余华兴;张辉;;层次分析法在电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钟银超;谭世海;杨太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4 高守伟;高殿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合理投入水平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年06期

5 崔凯;宋毅;李敬如;赵娟;;我国电网电压序列及其评价指标[J];电力建设;2012年02期

6 蒲鹏飞;逯静;王圣江;李彦萍;;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集成的火电工程招标评审综合评价[J];电力勘测设计;2009年02期

7 吴传来;杨洪耕;;考虑用户类型的地区电网电能质量评估[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年12期

8 朱少敏;刘建明;刘冬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力企业数据中心绿色评价方法[J];电网技术;2008年19期

9 刘晓波;;探析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年06期

10 王熙亮,王秀亭,陈永权;基于AHP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指标综合评价模型[J];电力信息化;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静;马宁;黄颖;秦涛;;基于AHP的森林火灾防御能力评价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静;陶洋;胡敏;;基于AHP的网络整体性能评估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朱卫东;胡云云;;基于证据理论的国有企业领导者综合测评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慧;“两型电网”发展建设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唐慧;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峰;煤炭行业低碳生态矿山建设模式及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姚林修;北京市属高校投入产出效率与竞争力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葛蓉蓉;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有效性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颜克权;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曹敏杰;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余秋霞;输电网规划建模与决策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吴君民;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和谐成本管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宋云东;电缆网运行方式及故障控制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龙;DJ工业园区供电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肖鹏;夏邑县农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春雨;最低风险的配电网建设计划的优化与仿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杨久勇;白山发电厂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乔淑;温室黄瓜低温冷害保险决策支持系统[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张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琢玉;基于多目标决策的专家遴选算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李玉良;配电网规划方案的技术评估模型与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温小青;低碳小城镇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张甲霖;基于模块化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赛,陈光东;层次分析法在电力负荷组合预测中的应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刘克,李戈;浅谈企业家评价指标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3 李国柱,李从欣;建立现代企业家评价体系[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0年04期

4 周宏,戴韧,黄婷,陈康民;发电技术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J];电力建设;2001年04期

5 邹小燕;电力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与测算[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年01期

6 陈大宇,肖峻,王成山;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电网规划决策综合评判[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年04期

7 王承民,郭志忠;电力市场环境下解决机组组合问题的新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年11期

8 栗秋华;周林;张凤;王伟;徐明;武剑;;基于模糊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电力系统电压态势预警等级综合评估[J];电网技术;2008年04期

9 牛东晓;火电厂选址最优决策中的灰色层次分析法[J];电网技术;1994年06期

10 高金吉;装备系统故障自愈原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建军;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志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工成本管理调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燕文明;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及水资源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栗秋华;基于人工免疫的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预警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闻力克;如何解决电力企业的冗员问题[J];华北电业;1997年08期

2 都金鳌;王昕;;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1期

3 安晓东;;优化电力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8年06期

4 许亨顺;邓金伟;;工程项目管理在发电厂的开发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年02期

5 王军;舒滋兵;;突变理论在电力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0年24期

6 王肃;;基于贝叶斯决策方法的电力企业知识管理投入评估[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4期

7 巩红;;电力企业客户满意度测评[J];统计与决策;2008年12期

8 赵建萍;;电力物资采购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2期

9 张向历;;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7期

10 姚燕珠;;加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0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东晓;谷志红;王会青;王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的电力企业信贷能力综合评价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2 苗瑞;;呼伦贝尔市集中供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展望[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3 于立宏;;需求波动下买方垄断电力企业的后向一体化[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亚果;;建立石化企业新型薪酬分配制度的探讨[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焕民;;论开滦薪酬创新形式的选择[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第八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7)论文集[C];2007年

6 于立;王建林;;纵向价格双轨制:“电荒”的经济分析与出路(讨论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朱锦平;;重构国企人才薪酬激励新机制[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8 周晖;钮文洁;杨少兵;李涛;杨红;;基于ANN的电力客户信用判别分析模型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贺小明;闫秀峰;杨克修;付尽芳;;火电厂物流系统模型分析研究[A];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物流工程与中国现代经济——第七届物流工程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10 桂良军;谷增军;乔英伟;;基于政府规制的我国煤电企业收益协调机制设计[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振兴;薪酬分配的历史沿革[N];中国改革报;2003年

2 刘翔宜 孙为涛;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仍待求解[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郭晋红 王庆平;电力企业分灶吃饭也不易[N];中国审计报;2003年

4 记者 钱培坚;上海制度化推进国企高管层收入公开[N];工人日报;2008年

5 亦吾;房企年终奖遭遇“冰火”两极[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金卯刀;国企“同工不同酬”缘自垄断地位[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7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 苏海南;《意见》意义重大 关键抓好落实[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8 记者 于童 刘星;市工商局全力支持电力企业改革[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9 高路;国企管理者薪酬须向职代会报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樊丽萍;工会主席全程参与薪酬制定[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雪花;企业薪酬分配效率、公平及经济后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杨志强;不公平厌恶偏好、产权基础与管理层薪酬契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王华清;基于产业链价值创造的煤电企业战略协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郝冀;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徐斌;纵向交易模式选择的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轶军;北京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员工离职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潘敬东;市场化改革环境下基于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协同监管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刘东刚;中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永杰;中国电力与电煤市场协同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赖佳栋;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珊珊;电力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2 陶杰;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梁晓亮;JKM-1型10千伏母线保护项目后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姚敏;上市电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和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陈伟荣;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途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6 耿U,

本文编号:1475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475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0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