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区域制造业发展态势评估

发布时间:2018-03-21 04:07

  本文选题:沪宁高铁沿线 切入点:偏离—份额空间分析法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SSM),评估2001-2010十年间沪宁高铁沿线6市30个制造业部门空间结构特征及空间连续性,定量分析不同制造业部门空间转移的机理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互动与联合,研究表明:上海市有23个制造业部门具有向邻近地区转移和延伸的潜力,与苏州、无锡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分工与联动邻里关系;南京、镇江、常州等城市形成了孤点式的制造业优势,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互动性较弱,还没有形成结构稳定的工业区,优势产业发展缺乏空间延展性和连续性;从时间序列上看,苏州、无锡市竞争力增长分量较大,对应的上海市和南京市该值较低,验证了经济发展中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区域未来发展战略是加强沪宁高铁沿线西段产业一体,尤其是加大宁镇扬同城化步伐,构建沪宁高铁沿线多层次、立体化的制造业园区。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roved deviation share analysis method (SSM),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continuity of 30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6 cities along the Shanghai-Nanjing high-speed rail line during the decade 2001-2010 were evaluat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spatial transfer of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se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assoc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show that 23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Shanghai have the potential to transfer and extend to neighboring areas, Wuxi has formed a benign division of labor and linked neighborhoods; Nanjing, Zhenjiang, Changzhou and other cities have formed isolated manufacturing advantag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surrounding cities is relatively weak, and no industrial zone with a stable structure has yet been formed. In terms of time seri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uzhou and Wuxi has a large increase, corresponding to the low value of Shanghai and Nanjing. It verifies the linkage betwee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reg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f the western section along the Shanghai-Nanjing high-speed rail line, in particular, to increase the pace of integration of Ningzhen and Yang with the city, and to build a multi-level line along the Shanghai-Nanjing high-speed rail line. A three-dimensional manufacturing park.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沪宁高铁的沿线城市流动空间研究”(编号:2011ZDIXM0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城市流动空间研究”(编号:KYZ201129)资助
【分类号】:F424;F224;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军;刘家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2 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3 方创琳;蔺雪芹;;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4 王德利;方创琳;;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J];地理研究;2010年08期

5 薛国勇;李晓;游建胜;朱昱;;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模型及应用——基于福建省的视角[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6 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徐芳;;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年05期

7 孙东琪;朱传耿;周婷;;苏、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11期

8 张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9 鲁奇;张超阳;;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10 王兆红;张晓平;;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iciency of Gansu Province since the Star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0期

2 ;Sele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 in Anshun Experimental Distric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1期

3 马强强;;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安徽省产业发展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熊来平;尹小剑;;略论江西崛起的“引擎”——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王丹,陈诗波,雷海章;湖北省农业经济的梯度定位及其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7 韩申山;;咸阳市城市化理论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8 郭宁;李新;;基于SSM的滨州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9 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10 熊正贤;;“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误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井百祥;刘长庚;孙红玲;;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配置模式[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陈新力;;采取三大战略突破西部经济发展的三大障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郭凯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昆明市产业发展战略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4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张丽君;秦耀辰;;基于SSM的开封市主导产业定量选择及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张青春;张丽君;秦耀辰;王忠伟;耿秀丽;陈泗;;第十六章 汴西新区科学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秦耀辰;张丽君;;郑汴城市整合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9 刘国炳;;金融危机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对策思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蒋和平;张忠明;;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门头沟区为例[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新华;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冰;基于场论的物流生成及运行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劲松;中国家具对外贸易与产业成长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陈俊红;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丽丽;沿海工业园区用地用海布局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刘佳琪;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蔡秀珍;朝阳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张志良;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于巍;我国财政政策区域效应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博;滨海新区海洋循环经济产业选择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智华;南昌承接周边发达地区汽车制造业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耀烈;缪苗;;国际产业转移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J];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2 罗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青;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6期

4 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J];中国藏学;2003年01期

5 齐康,段进;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空间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1期

6 徐世刚,姚秀丽;“雁行模式”与东亚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7 廖才茂;遵循规律 联动发展——对江西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建议[J];当代财经;1997年04期

8 王育宝,李国平,胡芳肖;偏离-份额法与西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及其竞争力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3期

9 张耀光;刘锴;王圣云;;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10 侯本旗;北京工业结构调整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甫;;浅谈邻里关系与社区建设[J];现代物业;2007年12期

2 杨维立;;好邻居道歉在先[J];现代物业;2009年04期

3 隋喜文;找回失去的邻里亲情[J];中外企业文化;1996年01期

4 罗红安;;改善邻里关系的住区规划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13期

5 灵渊;;网络社区 一种新的邻里关系[J];浦东开发;2007年08期

6 孟庆晨;;网络对于邻里关系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1期

7 阿楠;;电邮社区:新型邻里关系[J];互联网天地;2007年10期

8 伊曼璐;;寻找电梯公寓中逐渐迷失的邻里关系——对成都市电梯公寓入户交往空间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4期

9 安雅;;“爱心银行”营造和谐[J];绿色中国;2007年24期

10 周彦吕;;成都某高层小区活动空间与邻里交往调查[J];价值工程;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欢欢;;当代西部中小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112地质队小区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肖群忠;;现代邻里关系的伦理审视[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3 苟倩莹;李郇;李志刚;;危机时代应急空间研究——基于汶川地震后23个板房区的实地调研[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石磊;;恩洪煤矿煤层气数据的地质统计学分析及空间数据的异常点识别方法[A];第七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薛滨夏;刘崇;;当代城市更新中的居住区空间规划与邻里关系重构[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岳平;;身心和 家庭和 邻里和——学习十七大精神点滴心得[A];第三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尹军涛;;旧城改造引起较多邻里纠纷的原因及对策[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8 黄玲;申时新;;综合测井和地震资料描述岩性的随机模拟方法[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程学武;龚顺生;李发泉;戴阳;宋娟;王嘉珉;李奉延;;全天时双波长高空探测激光雷达[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启后;;家庭美德,,从传统中汲取营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朱晓京;守望相助的美丽家园[N];沈阳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周波;都市人如何走出“铁门”樊篱[N];桂林日报;2005年

3 翟福琼;邻里互助创和谐[N];安徽日报;2006年

4 记者  王海虹;新型邻里关系 打破冷漠坚冰[N];鞍山日报 ;2006年

5 李竹柠;倡导新型邻里关系 打造文明和谐社区[N];兵团日报(汉);2006年

6 李宏斌;农村邻里关系要和谐[N];大同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阎亮;打开“心锁” 营造和谐[N];安阳日报;2007年

8 孙冉;城市邻里关系开始温暖回归[N];今日信息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伊洪杰;呼唤和谐的邻里关系[N];中国社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文宇 实习生 任英 王娇;八年义务办墙报 促进邻里和谐[N];绵阳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威;对抗边界的生产:春城名苑邻里维权与反维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耿修瑞;高光谱遥感图像目标探测与分类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3 马静;郑州市增进交往的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许远旺;规划性变迁:机制与限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月强;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岳晓鹏;基于生物区域观的国外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魏霞;夕阳下的胡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谢娜;住房一级市场隐性交易成本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10 丁聪;国家商品粮现代种植乡农民住宅规划设计管理[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城市社区邻里隔阂及其公共治理[D];中南大学;2010年

2 黎付林;城市社区邻里隔阂及其公共治理[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李芬;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尹璐;以西柏坡希望小镇为例探讨新农村建筑邻里模式的可能性[D];清华大学;2011年

5 盛婷婷;动迁对农村居民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龙卿富;论当今我国城市和谐邻里建构的基本策略[D];中南大学;2008年

7 郑伟;不同居住模式的邻里空间原型的比较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8 李晓庆;转型期邻里关系的重组与社区效能的提高[D];吉林大学;2007年

9 唐秋香;近代早期英国乡村邻里关系浅析[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楠;城市夜景观视觉节奏感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2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642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5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