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从全国支援到支援全国——20世纪50年代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8-03-29 10:15

  本文选题:东北工业 切入点:支援全国 出处:《学术交流》2014年04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工业体系建立的初创时期,东北以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国家的重点投入而成为支援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回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恢复之初的全国支援到后来的支援全国,东北向全国输送的不仅有产品,还有经验和人才,并且为中国工业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试验基地的作用。
[Abstract]:The first decade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ystem. Northeast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ase for suppor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with a strong industrial base and key investment from the state. Looking back on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New China,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was regarded as the eldest son of the Republic's industry.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From the national suppor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toration to the later support for the whole country, the Northeast has sent not only products, but also experience and talents to the whole country, and it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ystem. It acts as a test bas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F4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傅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素莉;;张闻天的政治品格与悲剧人生——对“新跃进”到调整时期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党史;2008年04期

2 栗守廉,王忠杰;东北“一五”建设经验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3 侯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新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2期

4 贺永泰;;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精简职工论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张泽宇;;苏共二十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党史文苑;2011年06期

6 石建国;东北工业化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5期

7 李方祥;;三十年代初苏区农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6期

8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4期

9 董志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5期

10 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董志凯;;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计划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1953—1980)[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谢敬;;20世纪50年代城乡隔离的背景:现代化、资源与权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国新;;20世纪60年代战备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董志凯;;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历史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韩洪洪;;邓小平与三线建设[A];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岳奎;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邢和明;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认识的演变(1949—1976)[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石建国;东北工业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 迟爱萍;新中国第一年的中财委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王秋菊;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范晓春;中国大行政区研究:1949-1954[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郑国瑞;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民军;透过“竹幕”看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海儆;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昌俊;李富春经济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玉平;社会基础理论视野下的农民教育研究(1949-1956)[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晶;企业一长制:“兴”与“废”的变奏曲[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胡瑞涛;对“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援华的历史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巫威威;论发展私营经济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兵;论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及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俊荔;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的演变及其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孔令生;“三反”运动探论[D];河南大学;2007年

9 孙大志;对建国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考察[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德霞;1952年《学习》杂志事件的政策与理论意蕴[D];清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建国;东北工业化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5期

2 国家统计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研究”课题组;东北工业优势行业分析及几点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19期

3 李晓蓓;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为东北工业注入活力[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年05期

4 丁祥生;;工业发展与贸易战略选择:一个简单的模型框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4期

5 牛若峰;台湾工业化的过程[J];世界农业;1996年05期

6 韦涵光;抚铝的新生[J];世界有色金属;2004年02期

7 ;工业化仍是主要任务[J];中国金属通报;1999年24期

8 石建国;东北工业化进程在战争中屡遭劫难[J];世纪桥;2005年06期

9 ;冶金工业部地质局探矿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杨春发同志在京逝世[J];地质与勘探;1983年11期

10 辛文;;四川工业发展任重道远[J];四川省情;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公余;;中国镍及相关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国内外镍市场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战略研究综述部分[C];1997年

2 陈瑛;;西北工业发展滞后的数量分析及调整对策[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创造核工业发展的新辉煌[A];PGNAA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卢明;;正确认识和推进梧州市的工业发展[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5 花军;;中国人造板工业发展及加入WTO后亟待解决的问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孔荣;王亚军;;资源富集区工业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赵荣宝;;深圳特区初期工业发展对西部工业开发的启示[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原庆丹;;“十一五"环境保护政策与制药工业发展[A];中国制药发展高层论坛(科技篇)暨2006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辑[C];2006年

9 沈建荣;张正华;;云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九省二区第三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孝成;;怀远县推进工业化的战略思考[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力保强劲增势 提升跨越后劲[N];连云港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樊哲高 李佳师;推进两化融合 促进产业升级[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李颖新;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要举措[N];机电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魏巍;昔日戈壁滩 今日金银滩[N];中卫日报;2008年

5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陆学泽;“两化”融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N];云南日报;2009年

6 常正华;用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N];定西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全香;要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为全区工业发展树榜样[N];铜仁日报;2010年

8 卫金桥;人口红利与汽车工业[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汪良波;加快工业发展我们别无选择[N];湛江日报;2007年

10 记者 李传涛;推进两化融合 促进较快发展[N];通信产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佩瑜;企业再造论与西部地区工业发展[D];四川大学;2002年

2 胡孔发;民国时期苏南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龚会莲;变迁中的民国工业史(1912—1936)[D];西北大学;2007年

4 亢振峰;西部二次工业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张大勇;加工贸易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姜永宏;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D];暨南大学;2001年

7 李新英;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李仙娥;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君;关于绵阳工业主导产业发展问题[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谭健恒;深圳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崔艳萍;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尹娜;胶济产业带工业结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童书玮;云南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6 何杨;新型工业化道路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性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左敏;山东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丁来强;论马来西亚工业化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王红萍;成都市金牛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80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680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e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