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吉林省汽车生产种群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06:12

  本文选题:Logistic模型 切入点:企业生态群落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11期


【摘要】:文章在界定汽车生产种群内涵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生物学种群增长模型,分别对吉林省汽车生产种群增长趋势以及吉林省和上海市汽车生产种群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吉林省汽车生产种群增长缺乏动力,已显现退化趋势。同时,吉林省和上海市的汽车生产种群存在协同演化关系,但由于二者在技术、功能、市场等方面不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因而二者的协同演化将被竞争演化所取代。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population, Logistic biological population growth model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The growth trend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population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mobile production population in Jilin Province and Shanghai a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wth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population in Jilin Province lacks power and has shown a trend of degradation. There is a co-evol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omobile production population in Jilin province and Shanghai, but there is no obvious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echnology, function and market, so their co-evolution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competitive evolu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090) 吉林大学高峰学科(群)建设项目
【分类号】:F426.47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金津;企业生态链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汪朗峰;;高技术产业利润对研发投入依赖规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6期

2 郭坤;李源;;生态学视角下企业间相互关系及其稳态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洪娜;钱庆;李亚子;吴思竹;侯丽;;网络内容演化趋势影响因素分析——从词的生命周期和背景词簇环境中挖掘演化线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4 张明星;孙跃;朱敏;;种群生态理论视角下的企业间相互关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薛晓芳;覃正;;虚拟企业生态系统的进化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01期

6 汪朗峰;胡汉辉;;制造业利润对研发投入依赖规律研究[J];软科学;2009年11期

7 黄鲁成;张红彩;;基于生态学的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种群演化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05期

8 张志莉;;乳品企业种群的演化规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樊雪梅;杨印生;王龙昭;;仿生理论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津;企业生态链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天卓;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阶段化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钱言;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间关系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王发明;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阎铭;企业进化及其风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浩;基于混沌理论与协同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林婷婷;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马明;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及效率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樊雪梅;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夏妍艳;组织生态学视角的产业演化成因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福林;;仿生学发展过程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2 何继善,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郭宁,梁雄健;组织生态学与企业生态学的研究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孙建强,许秀梅,高洁;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及其阶段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18期

5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李永刚;小企业群落式裂变衍生的机理模型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7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3期

8 张月山;董启锦;;集群状态下的企业生态链建设浅析[J];当代经济;2006年03期

9 孙萍,陈凡;日本“吸收型”技术创新模式的再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孙刚,盛连喜;生态系统关键种理论:新思想、新机制、新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天卓;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阶段化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郝陶群;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理论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克亮;;沙质海岸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配置造林效果及其种间关系分析[J];海峡科学;2008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丙昌;王敬竹;玛依努尔·依克木;;生物结皮中几种优势藻和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 Mitt.)种间关系研究[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2 陈玉军;郑松发;廖宝文;李玫;宋湘豫;;红树植物与湿生草本植物茳芏的种间关系[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3 孙勃;张金屯;;天龙山木本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方罡;敬洪阳;付晨熙;李恩香;;基于ITS和叶绿体基因间隔区序列探讨蜡梅属植物种间关系[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分会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C];2013年

5 刘晓贤;孔航辉;陈n\;傅承新;;菝葜复合种种间关系及系统发育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6 玛伊努尔·依克木;张元明;张丙昌;买买提明·苏来曼;;生物结皮中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的种间关系研究[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7 郑四化;陈冬玲;蔡得田;;鸡冠花嵌合特征及与其亲缘关系种间关系的研究[A];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姜广国 王斌 于金星;植物种间关系趣谈[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姚强;高寒退化草地狼毒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种间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军玲;太行山中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种间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3 李阳;羊草与芦苇种间关系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余魁英;克氏原螯虾与两种土著水生甲壳动物的种间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李广涛;宝天曼自然群落种间关系的生理生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柳静;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种内、种间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赵宣;芍药属牡丹组种间关系的分子证据:GPAT基因的PCR-RFLP和序列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84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684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9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