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空间聚集与国内外市场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制造业 + 空间聚集 ; 参考:《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5期
【摘要】:本文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刻画了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空间聚集的多方面特征,采用城市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制造业聚集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探讨了国内外市场影响制造业聚集的方式。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呈现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国内外市场共同推动我国制造业空间向沿海聚集,国内与国际市场呈现空间一体化态势,国内市场较国际市场对制造业的聚集起到了主导作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2003 to 2011,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urban panel data econometric model. In the en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ha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affect the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shows the trend of spatial contracti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together promote the spatial accumulation of 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the coastal areas, a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present a situation of spatial integration. The domestic market is more tha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has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3ZD1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70933002)
【分类号】:F42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业强;魏后凯;蒋媛媛;;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对“克鲁格曼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7期
2 赵作权;;中国巨型区格局[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2期
3 施海燕;宣勇;唐根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及其适度性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5期
4 赵璐;;中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5 邓慧慧;;贸易自由化、要素分布和制造业集聚[J];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6 赵作权;宋敦江;;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趋势与驱动机制[J];开发研究;2011年02期
7 范剑勇;李方文;;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J];南方经济;2011年06期
8 刘修岩;殷醒民;贺小海;;市场潜能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7年11期
9 赵伟;张萃;;市场一体化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变化趋势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由;;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金晓斌;易理强;王慎敏;周寅康;;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5 胡兵;张明;;城市化、贸易开放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6 姚林如;李莉;;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7 吴建峰;周伟林;;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及政策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5期
8 张蕾;王桂新;;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9 郑国,王慧;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5年08期
10 张立;;19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城市规划;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道智;;空间失调与城市转型(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蔡伟毅;;我国各省区城市化发展差异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覃成林;熊雪如;;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金春雨;程浩;;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吗?——来自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6 吴意云;朱希伟;;接入效应、市场分割与商品交易市场发展[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7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8 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3期(总第21期)[C];2006年
9 黄玖立;黄俊立;;市场规模与中国省区的产业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10 盛丹;王永进;;契约执行效率能够影响FDI的区位分布吗?[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萌;关系型契约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夏李君;影响利用外资质量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8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永涛;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韩卓飞;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与前景[D];山东大学;2010年
5 姜媛媛;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6 夏素芳;产业转移机制与动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朱俊逸;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白茹茹;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陆锋;最短路径算法:分类体系与研究进展[J];测绘学报;2001年03期
3 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4 张帆;潘佐红;;内需创造外贸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中美的本土市场效应为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董青;李玉江;刘海珍;;中国城市群划分与空间分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6 仇保兴;;城镇化的挑战与希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7 仇保兴;战略规划要注重城市经济研究[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8 李少星;;巨型区域: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理论辨析与实证探讨[J];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9 胡序威;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6期
10 顾朝林;庞海峰;;中国城市集聚区的演化过程[J];城市问题;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瑜;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聚集现状及发展策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04期
2 徐明华;工业生产力聚集的一般理论探讨[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6年02期
3 ;上海国际化工城 集群发展酝酿产业升级[J];化工管理;2009年02期
4 汪少华,王惠敏;浙江产业群成长模式及其演进[J];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05期
5 郑奔;崔卫国;韩宇云;;中国城市软件产业发展格局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8期
6 刘艳艳;周春山;;洛杉矶时装业生产网络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7 任佩瑜,向朝进,吕力;西部工业增长极的再造[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8 万鲁河;王绍巍;陈晓红;;基于GeoDA的哈大齐工业走廊GDP空间关联性[J];地理研究;2011年06期
9 于凤艳;;辽宁工业产业聚集与劳动生产率相关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01期
10 郭政;范磊;陈继祥;;中国制造业产业集中与地理集中关系的实证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杨建忠;用创新理念构建永新化工园区[N];甘肃日报;2007年
2 刘贵枝;着力加快“两化”进程全力推进漳州先行[N];闽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刘尧;整合造就“新槐林”[N];巢湖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_g 曹英;工业化与城镇化不能搞两张皮[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记者 钟文;成都模具:聚集发展构筑世界品牌[N];成都日报;2006年
6 李天密;建设新的棉纺织集群[N];中国纺织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金国军;优化环境 共青城打造绿色手机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10年
8 记者 祝蕾;济南打造软件产业“硅谷”[N];济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建秋;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宏玲;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与网络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陆遥;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与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6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79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