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余热余能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本文选题:钢铁工业 + 余热余能 ; 参考:《冶金能源》2014年02期
【摘要】:介绍了国内某典型长流程钢铁联合企业余热余能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分析了余热余能资源回收利用的潜力,可以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余热余能资源,提高能源回收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和降低企业能源成本。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ste heat waste energy resources in a typical long process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of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waste heat waste energy resources, which can guide enterprises to make full use of waste heat waste energy resources and improve energy recovery efficiency. Achiev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duce enterprise energy costs.
【作者单位】: 江苏省节能工程设计研究院;
【分类号】:F42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蔡九菊;;钢铁企业能耗分析与未来节能对策研究[J];鞍钢技术;2009年02期
2 王建军;蔡九菊;陈春霞;李广双;张琦;;我国钢铁工业余热余能调研报告[J];工业加热;2007年02期
3 张鑫;冯俊小;;合同能源管理新进展及在工业炉领域的发展建议[J];冶金能源;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皓;刘璞;李宏煦;赵立华;苍大强;;钢铁企业CO_2排放模型及减排策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2 侯祥松;董茂林;姜小萍;孙明庆;;钢铁企业余热蒸汽利用状况的研究[J];钢铁技术;2010年02期
3 候祥松;董茂林;姜小萍;孙明庆;;钢铁企业余热蒸汽利用状况的研究[J];工业加热;2010年01期
4 付英;曾令可;王慧;刘艳春;;相变储能材料在工业余热回收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工业炉;2009年05期
5 刘文超;蔡九菊;张琦;董辉;;钢铁企业能耗分析及节能对策研究[J];工业炉;2011年03期
6 李国会;王雪;张立娟;晋利;;浅谈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8期
7 王营;;钢铁企业煤气的综合利用及余热回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31期
8 路晓雯;赵斌;张尉然;王卫华;;强化传热技术在干熄焦装置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武志飞;赵斌;马剑岗;何美松;;炼铁系统余热余能利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陈冠军;张建良;马金芳;贾军民;陈杉杉;;高炉高风温的试验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冠军;;轧钢系统节能技术[A];2010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2 陈冠军;张建良;马金芳;贾军民;陈杉杉;王尉平;;高炉高风温试验研究进展[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冠军;张建良;马金芳;贾军民;陈杉杉;王尉平;;高炉高风温试验研究进展[A];第5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董会忠;钢铁工业能源消费与产出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赵斌;烧结余热能高效发电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莫虹频;区域典型物质与能量代谢模拟及优化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李翠敏;重力循环供暖末端设备及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尹霞;基于热力学模型的新型无机熔盐水化物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甘敏;生物质能铁矿烧结的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新;大冶铁矿球团竖炉余热的利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2 杜光程;气煤混烧机组性能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花蕾;基于精益思想冷弯型钢生产线的节电管理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菊;成发科能公司基于余能动力系列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贾国珍;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D];东北大学;2009年
6 李宝东;双压烧结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及工程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7 郭闯;工业余热发电系统涡轮机—发电机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8 石薪靖;1350m~3高炉TRT顶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9 魏婷;烧结余热发电的热经济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10 路晓雯;烧结余热发电系统(火用)分析及蒸汽参数优化[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我国钢铁工业全面亏损的系统分析与对策建议[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王李平;王敬敏;江慧慧;;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年01期
3 蔡九菊;王建军;陈春霞;陆钟武;;钢铁企业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J];钢铁;2007年06期
4 陆钟武,谢安国,周大刚;再论我国钢铁工业节能方向和途径[J];钢铁;1996年02期
5 何维达;张凯;;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1期
6 伍玉林;吴文可;张勇;文福拴;;合同能源管理在电网公司的实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陆钟武;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的铁流分析──关于铁排放量源头指标等问题的基础研究[J];金属学报;2002年01期
8 叶凌;程志军;王清勤;姚杨;姜益强;;合同能源管理新进展及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建议[J];建筑科学;2011年12期
9 董会忠;薛惠锋;宋红丽;张强;;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9年03期
10 马恩凯,邢跃;宝钢余能余热资源回收及前景[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娄湖山;;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历史重任[J];冶金能源;2009年04期
2 林加冲;;2010年国内废钢供求状况及前景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年09期
3 朱德志;宁亚东;;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实现途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年03期
4 臧悦;刘维广;张建国;;加快废钢利用促进钢铁工业节能减排[J];钢铁研究;2010年04期
5 韩明霞;乔琦;孙启宏;;从技术装备看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年03期
6 齐翼龙;王华;卿山;岳争超;汤忖江;;我国钢铁工业高能耗原因和节能措施[J];冶金能源;2009年05期
7 华长森;从市场需求谈中厚板行业调整趋势[J];江苏冶金;2001年01期
8 王晓齐;中国钢铁工业现状和发展动向[J];冶金信息导刊;2000年06期
9 但智钢;苍大强;宗燕兵;刘志国;杨明;;生态钢铁工业中能源系统建设的探讨[J];冶金能源;2006年02期
10 李冰;吴海锁;毕军;王水;陆嘉昂;;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琪;王永敏;刘嵘;;钢铁行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识别[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车连房;;山东钢铁工业现状分析[A];山东金属学会2005炼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桂林;;加快钢铁工业固体废物“零排放”,促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报告与分会场特邀报告)[C];2009年
4 温燕明;孙德民;李洪福;;钢铁企业用电自给可行性探讨[A];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薛兴昌;;钢铁工业自动化的现状和技术发展[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6 鲁志强;;中国钢铁工业的新世纪[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7 程小矛;李春风;朱大海;朱家才;;“十五”钢铁工业外部条件分析[A];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刘文权;;低碳炼铁和低碳经济[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9 王维兴;张岩;;2010年首季重点钢铁企业能耗评述[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10 刘文权;闫东然;;低碳炼铁和低碳经济[A];第5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段冶;“十二五”,唱好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头戏”[N];中国冶金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许峰;“利好”面前,更须加快转型[N];河北日报;2008年
3 吴溪淳;按照温总理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我国钢铁工业的调整[N];中国冶金报;2009年
4 通讯员 王维刚 记者 许卫兵;河北钢铁集团牵手7家民营钢企[N];河北日报;2011年
5 实习记者 孙宁 记者 陈晓莉;钢协与印度和东盟举行钢铁双边交流[N];中国冶金报;2011年
6 通讯员 王维刚 记者 许卫兵;河北钢铁集团三年完成科研投入40亿[N];河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亚;上海斯迪尔:钢铁电子商务的开拓者[N];现代物流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胜颜 实习生 陈凡;传统能耗大户节能减排成就斐然[N];经济日报;2009年
9 记者 郑惠华 李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建常考察我省南部钢铁企业[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徐明宇 通讯员 张小平;钢铁辉煌 撑起“脊梁”[N];中国冶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会忠;钢铁工业能源消费与产出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海涛;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D];苏州大学;2010年
3 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运华;钢铁工业综合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姚华;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全局能量优化与(火用)评价[D];浙江大学;2013年
6 张琦;钢铁联合企业煤气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分配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张永生;基于节约型减量化的钢铁材料加工过程理论及实践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8 刘阳;面向钢铁工业的逆向物流系统的重用策略及其优化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9 潘建;铁矿烧结烟气减量排放基础理论与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王建军;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良;论技术创新与我国钢铁工业的真正腾飞[D];吉林大学;2005年
2 高建卿;我国A股市场钢铁板块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魏凤霞;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智恒;中国钢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傅建鹏;钢铁工业控制系统项目营销的竞争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李贺永;唐钢钢铁主业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杨小森;唐钢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提升[D];天津大学;2005年
8 杨冬华;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9 卢逊;我国钢铁工业的增长因素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10 徐丽花;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9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05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