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EPR下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运营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发布时间:2018-08-23 15:23
【摘要】:在生产者延伸责任(EPR)的约束下,电子废弃物的回收责任由生产者来承担。电子产品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需要构建逆向物流体系,采取合适的逆向物流模式来对电子废弃物进行回收。当前,EPR下可供生产者选择的逆向物流运营模式主要有生产企业自营模式、生产企业联合经营模式、外包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企业发展和业务需要的模式来构建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体系。 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的现状,以及对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分析了EPR下政府与企业有关构建逆向物流体系的博弈过程,以及政府对生产者的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EPR下三种逆向物流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建立EPR下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运营模式的选择模型。最后以A公司为例,运用上述的运营模式选择模型,为该公司选择合适的逆向物流模式,以此来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
[Abstract]:Under the constraint of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recycling electronic waste is borne by the producer.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reverse logistics system and adopt appropriate reverse logistics model to recycle electronic waste. At present, under EPR, the reverse logistics operation modes for producers are mainly self-supporting mode of production enterprises, joint oper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enterprises and outsourcing mode. Each of the three models has its own merits and demerits. Enterprises need to combine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choose the model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construct the electronic waste reverse logistics system.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lectronic waste reverse logistics in China and the connotation of producer extende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game proces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about constructing reverse logistics system under EPR. And the government's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producer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hree reverse logistics models under EPR and their applicable scope,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establishes the selection model of the reverse logistics operation mode of electronic wastes under EPR. Finally, taking A company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above operation mode selection model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reverse logistics model for the company, so as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52;F426.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仕利,刘杰,游四海,朱宝生;逆向物流的分类及外包决策流程研究[J];包装工程;2005年03期

2 黄国平;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逆向物流及其特点[J];中国药店;2004年03期

3 陈涛;中国再生铝工业逆向物流特点与设计原则[J];物流科技;2005年03期

4 龚花萍;沈玖玖;;逆向物流发展及其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07年08期

5 姚巨坤,朱胜,向永华;末端产品资源化的逆向物流体系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年07期

6 高海晨;对供应链中逆向物流管理的探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钟艳;;逆向物流正向控制[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年04期

8 本刊编辑部;;“逆向物流”学问大[J];中国市场;2007年32期

9 王凌峰;;逆向物流:现代物流企业的“新大陆”[J];信息与电脑;2010年02期

10 姚卫新;管好逆向物流 创造二次利润[J];物流技术;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奇才;范思霞;;浅谈低碳循环经济下的逆向物流[A];物流工程三十年技术创新发展之道[C];2010年

2 靖新李;;大力发展现代逆向物流业,建立新型工业化的低碳经济优化体系[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蓓;;逆向物流研究的内容综述[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于丽英;;逆向物流中的博弈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2004年

5 侯海云;;钢铁企业逆向物流管理[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包菊芳;;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沈默;赵邦良;;逆向物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8 张纪会;徐军芹;高齐圣;;具有逆向物流的供应链系统安全库存的一种计划方法[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孙永玲;李龙洙;;供应链管理下的逆向物流对策研究[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叶伟芳;徐迪;;基于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初探[A];第10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玉文;管理好药品逆向物流[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张凌辉;再造逆向物流[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邱奇 李辉;逆向物流专业处理中心的谋与对[N];国际商报;2008年

4 河北大学 钟伟 河北大学MBA学员 李志东;加强连锁超市逆向物流管理的探讨[N];现代物流报;2010年

5 邱奇 李辉;科学建设逆向物流专业处理中心[N];现代物流报;2008年

6 爱立信公司中国区采购及物流部经理fvison;逆向物流管理之初探[N];国际商报;2004年

7 刘月菊;莫忽视逆向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年

8 记者 刘慧敏;“逆向物流”串起宁波奇美数百家供应商[N];宁波日报;2009年

9 佳明;逆向物流为何遇冷?[N];现代物流报;2008年

10 余来文;RFID在逆向物流中应用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政;作业车间处理与运输计划的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王喜;基于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郑国诜;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海燕;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郭滕达;逆向物流价值链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王冬冬;供应链敏捷化和绿色供应链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代应;废旧汽车资源化逆向物流运作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申成霖;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逆向物流网络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魏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企业回收逆向物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志;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逆向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徐燕;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何秀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钢铁企业逆向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向紫燕;再利用包装逆向物流网络若干优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邓云霞;企业逆向物流模式的决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6 李艳;基于逆向物流的哈尔滨市废旧家电回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陈国兵;政府与企业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博弈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姚玉庭;基于Multi-Agent System的逆向物流利益相关方博弈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9 宗接亮;废弃电子电器产品逆向物流网络规划[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安平;汽车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99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199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