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产业生态化导向下江苏省工业环境绩效比较

发布时间:2018-09-19 15:43
【摘要】:以江苏省为例,应用完全分解模型,将资源投入量、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空间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源头减量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产业生态化导向下的工业环境绩效,探索产业生态化发展调控方向与路径。结果表明:资源减量化效果优于末端治理减排效果,清洁生产控污效果劣于前两者,且源头减量化作用和清洁生产控污能力呈不断增强之势,并成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导方向;资源减量化和末端治理是实现环境目标主要路径,产业区域共生系统不完善,空间结构效应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源头减量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之间的技术关联性不强,源头减量化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管理创新降低资源投入强度,而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控污能力和减排能力。研究认为,建立面向生产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并重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江苏产业生态化转型的主要措施。
[Abstract]: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variation of resource input, pollutant production and emission is decomposed into scale effect, spatial structure effect and technical effect, and source reduction is analyzed by using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dustry ecology of cleaner production and end management is explored 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path of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resource reduc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erminal control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he effect of clean production pollution control is worse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two, and the effect of source reduction and the ability of clean production pollution control are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And become the leading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Resource reduction and terminal governance are the main path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industrial regional symbiosis system is imperfect, spatial structure effect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s uncertain; source reduction, The techn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lean production and end management is not strong. Source reduction reduces the intensity of resource input throug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resource sav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while clean production and e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measures for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Jiangsu industry are to establish a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riented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duction, to construct an industrial ecosystem with equal emphasis on cleaner production and end management,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saving and saving.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4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08)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GLD016)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1ZDIXM055)
【分类号】:F427;F20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凯;李明玉;郁培丽;孙广生;;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基于完全分解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2 孙才志;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3 高迎春;佟连军;马延吉;李名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环境绩效对比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4 李名升;佟连军;仇方道;;工业废水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效果[J];环境科学;2009年03期

5 韩瑞玲;佟连军;佟伟铭;于建辉;;基于分解模型与VEC模型的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时空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6 杨文举;;中国工业的动态环境绩效——基于细分行业的DEA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崔征;;解读第三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J];WTO经济导刊;2006年11期

8 ;Mutual optimization of water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of Northwest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中国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毕岑岑;王铁宇;吕永龙;;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渤海滨海城市产业结构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2期

3 刘学青;;基于G3指南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10年15期

4 李明玉;李凯;郁培丽;陈浩;;能源节约视角下辽宁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5 严菲;李晓军;谭忠富;;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电耗强度变动影响因素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年03期

6 孙才志;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7 高迎春;佟连军;马延吉;李名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环境绩效对比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8 孙才志;王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辽宁省用水变化驱动力测度及时空分异[J];干旱区地理;2009年06期

9 Thomas STERR;;Interactions between water-land resources and oasis urban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Xinjiang,China[J];Journal of Arid Land;2012年02期

10 苏飞;董增川;沈仁英;温进化;汪秀芳;;用水总量与效率控制下的区域产业节水效应优化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迪;聂锐;;长三角能源消费的特征分析与区域节能潜力测算[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陈春华;江苏省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3E)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3 田志勇;双重结构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韩瑞玲;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程璜鑫;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畜禽养殖跨介质污染防治技术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杨丽花;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经济环境效应与产业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9 徐军委;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谢巍;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分异[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晓萍;基于能源消耗的综合运输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刘亚男;辽宁产业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韩佳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8 潘艳如;工业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9 花园园;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赵伟;中国工业污染变化因素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六君,王大辉,方福康;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诸大建;邱寿丰;;作为我国循环经济测度的生态效率指标及其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3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4 蔡九菊;王建军;陆钟武;殷瑞钰;;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5 李凯;李明玉;郁培丽;孙广生;;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基于完全分解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6 袁雯,杨凯;上海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过程的数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7 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J];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8 李国胜;郭兆成;;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评价方法[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9 宋涛;郑挺国;佟连军;;基于Weibull函数和Gamma函数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10 关伟;;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志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当代财经;2007年11期

2 许小青;卢晓勇;;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区域产业生态化——南昌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研究[J];技术经济;2006年02期

3 鲁雁;;产业生态化动因机制及其模型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年04期

4 袁爱芝;;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年09期

5 程柯;丁萍;;产业生态化模式与保障机制分析——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19期

6 金国平;朱坦;唐_";林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J];环境保护;2008年04期

7 袁久和;;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空间解析及其对策[J];价格与市场;2007年09期

8 屠凤娜;;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J];理论前沿;2008年18期

9 蒋荣猫;;行业协会在产业生态化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10 田昕加;王兆君;;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系统研究[J];林业经济;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烨;;可持续发展下的有机食品清洁生产途径研究[A];中国商品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佩兰;黄明健;;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循环经济的影响[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3 李本东;;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4 刘智歆;刘秀萍;席艳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李本东;;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6 吴京;;东磁公司节能减排出成效[A];第八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守兰;武少华;;论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与循环经济[A];第五届中国商品学会论文集[C];2002年

8 侯瑜;;生态工业园的国内外实践及对我国的建议[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张海华;王宪恩;任丹丹;;多种决策机制有机结合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10 张旭;;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行标;制革工业(羊革)清洁生产标准5月施行[N];消费日报;2010年

2 屈联西;豫光:加强技术改造 推进清洁生产[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3 记者 赵蓓蓓;以清洁生产促节能减排[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吕宁丰 实习生 卢江莲 通讯员 沈海洋;今年新增30家清洁生产企业[N];南京日报;2009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周宇;发改委将出台政策 促进清洁生产[N];证券时报;2010年

6 姜国 唐薇频;清洁生产促进“两型”建设[N];长沙晚报;2010年

7 朱永福邋王芳;京口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N];镇江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林刚;青岛223家企业实现清洁生产[N];青岛日报;2008年

9 武洁;善用民间智慧[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云南省包协秘书处;云南省清洁生产办发布《云南省包装行业清洁生产合格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暂行)》[N];中国包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何东;论区域循环经济[D];四川大学;2007年

3 王红征;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张文龙;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张欲非;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刘文辉;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张雪梅;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邱寿丰;循环经济规划的生态效率方法及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9 刘巧绒;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牛苗苗;中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娜;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分析与评价[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佳;基于博弈论的电镀行业清洁生产保障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韩勇;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工业生态化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侯丽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规划和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徐益捚;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选择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王亚平;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魏光彩;基于成本管理的企业生态效率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8 刘润芳;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及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冬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10 王素玲;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清洁生产立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0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250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4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