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对BIM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Abstract]:Construction industry occupie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but its application effect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is not idea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bsorptive capacity, this paper regards BIM technology as a ki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I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dimension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such as knowledge identification, acquisition, digestion, utilization and elimination, and analyzes f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enterprise scale. The nature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business attribut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research hypotheses of this paper.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influenc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by mean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hypothesis and model are tested by using SPSS and Amos softw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dimens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ts effect are obtained, and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which can guide enterprises to formulate knowledge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BI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mainly in survey an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ener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sample data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hypothesis test and model fitting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influence relation and effect among the variables are obtained: knowledge identific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digestion and knowledge utilization. Knowledge digestion has an impact on knowledge removal, and each dimension together constitutes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identification, knowledge digestion, knowledge digestion, The four absorptive abilities of knowledge utilization and knowledge removal have different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has no direct influence on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t its total effect value is highe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as a direct positive impact on BI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digestion and knowledge utilization can indirectly affect enterprise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by influenc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ility. By using the group model i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adjustment effects of the three regulating variables, namely, the nature of the industry, the size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ownership of the business, a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 and nature of enterprises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business attributes of enterprises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utiliz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BIM technology innov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4.3;F426.92;TU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建利;仲伟俊;;共营企业的吸收能力和R&D战略(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9年03期
2 张春辉;陈继祥;;创新模式选择演化博弈分析——吸收能力的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3 李光辉;何长欢;刘建国;;不同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作用与重金属吸收[J];水资源保护;2010年01期
4 王娟茹;;基于模糊AHP和TOPSIS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评价[J];工业工程;2010年03期
5 鲁敏;宁静;李东和;;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修复能力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任爱莲;;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来自中小电子科技企业的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0期
7 王元庆;郗英;袁天波;;基于吸收能力的IT项目风险评估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年01期
8 顾彦祺;;FDI对华技术扩散的吸收能力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5期
9 计国君;供应链中知识集成及其能力模型分析[J];物流技术;2005年10期
10 ;《英、日、汉包装词典》选刊(连载)[J];包装世界;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亚军;和金生;张艺;;企业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张光磊;刘善仕;彭娟;;组织结构、知识吸收能力与研发团队创新效:一个跨层次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邵建;;BIM-推动无限延续的行业创新[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报告集[C];2011年
4 沈峰;曹洁华;;BIM在钢结构加工制造的应用[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刘西拉;;我国BIM的现状和对策[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报告集[C];2011年
6 穆立蔷;孙海燕;祝宁;;东北主要绿化树种对大气重金属污染物吸收能力的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7 余敏;廖小梅;马志贵;顾玲;牛挺;;Bim基因及GR基因表达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抵抗相关性的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董毅;姜立;熊志坚;叶敏青;;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建筑设计软件APM2010[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郭熙保;肖利平;;后发优势、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的经验[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何关培;;建立企业级BIM生产力需要哪些BIM专业应用人才?[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应宇垦 王婷;创建基于BIM的数字化工地[N];建筑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许泳;BIM:赋予建筑物生命[N];计算机世界;2009年
3 陶国海 周晨;中国首届“BIM建筑设计大赛”落幕[N];建筑时报;2009年
4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李梅浠邋特约记者 李学燕;“脚跟疼”也是更年期表现[N];健康时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高青;BIM标准:让建筑信息无损传递[N];建筑时报;2010年
6 记者 王铭辉;BIM助力国内第一高楼提升项目管理水平[N];建筑时报;2010年
7 吕佳琪;BIM助施工企业谋利[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8 金雨晖;BIM是建筑行业的“蓝海”[N];建筑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赫丽萍;BIM助南水北调工程扬帆挺进[N];中华建筑报;2008年
10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杨宝明 博士;“BIM技术员”——项目部新大员[N];建筑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军;企业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2 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婧;企业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陈艳艳;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张珊珊;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韦影;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艳巧;社会资本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杨昆;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包群;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肖志雄;服务代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彦;吸收能力对BIM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嵇登科;企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陈鸿鹰;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郭香峰;产业集群对技术引进、扩散和创新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5 徐淼;基于吸收能力的HRM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蒋子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松林;我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的国际化模式[D];武汉大学;2005年
8 辜丽珊;我国东部地区的FDI技术外溢效应[D];复旦大学;2008年
9 裴珍珍;全球制造网络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段婷;从吸收能力的视角分析我国利用服务业FDI的影响因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4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25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