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青海新型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6-28 19:05
【摘要】:本文用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对青海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认为经过新型工业化改革,青海进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的第二个时期的初期,属于半工业地区;通过分析资本—产出比率,检验青海经济增长,认为青海虽然正在进行新型工业化改革,但仍延续过去的增量改革模式,缺乏实质性的存量改革。要想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不能依靠静态的配置效率,而必须依靠动态的技术效率。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Qinghai by using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holds that Qinghai has entered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second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belonging to semi-industrial areas, and tests Qinghai's economic growth by analyzing the capital-output ratio, and holds that although Qinghai is carrying out new industrialization reform, it still continues the incremental reform model in the past and lacks substantial stock refor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we can not rely on static allocation efficiency, but must rely on dynamic technical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分类号】:F427;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2 李廉水;周勇;;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30个地区制造业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3 林兆木;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4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5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6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7 徐建龙;关于青海新型工业化实现途径的几点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8 严琼;孙喜芸;吴红卫;;青海工业化水平的定位及其提升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9 孙发平;推进青海工业化进程的五大举措[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张杨洋;;合芜蚌汽车配套产业集群运行机制与结构升级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周本立,吴劲松;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安徽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阶段及“十五”面临的主要任务[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徐文昕;徐家源;;我国钢铁行业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基于资本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洪磊;;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必要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6 苏高华;郑新奇;陈方正;;中国经济增长投入因子转复研究——从土地投入到技术投入的转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7 喻汇;;人力资本集聚与县域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8 陈锦晓;;乡村工业化背后的隐忧[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9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10 朱俊成;钟儒刚;杨益明;张敏;;咸宁市茶产业发展及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林秀梅;王洋;郝华;;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曾祥坤;范嵘;高峰;;基于资源整合的河谷盆地型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梅州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群利;;毕节试验区工业化进程研究[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8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尚梅;陈曦;李勇;;我国保险业与经济增长及产业关联研究[A];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7[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潘塞梅;老挝工业化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高凯;葫芦岛市建设用地时空演进及驱动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丽;产业结构演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浣芬;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及其历史特点[J];党的文献;1995年02期

2 朱佳木;陈云与中国工业化起步过程中苦干基本问题的解决[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03期

3 吕政;对“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1期

4 张军;略论邓小平的工业化思想[J];改革与战略;2001年03期

5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6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7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8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9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10 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孝科,吴怀岗;信息化、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意蕴及其关联[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05期

2 丁润萍;新型工业化的就业政策取向——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04年07期

3 任启平,董爽;我国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2期

4 ;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在衡调研时的讲话[J];衡阳通讯;2007年03期

5 袁延文;;加速新型工业化 推进耒阳经济转型[J];衡阳通讯;2007年12期

6 吴珂;后SARS时代对湖南经济结构转型的启示[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郑庆昌,吴元兴,张丽萍;“十一五”福建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8 樊金龙;;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建设全面小康淮安[J];中国中小企业;2006年Z1期

9 ;跨越[J];兵团建设;2009年21期

10 杨孟克;浅谈传统产业的改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永秀;严汉平;;陕西省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3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作权;;美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友良;梁多良;;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与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8 刘天祥;;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文;;改革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唐滔;;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帆 特约记者 张文 通讯员 刘强;阿拉善开发区“三柄利剑”进军新型工业化[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2 张世庆 本报记者 龚友国;新型工业化 珙县经济实现完美“转身”[N];中国企业报;2010年

3 李苏勤;浅谈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N];经理日报;2004年

4 首席记者 李英姿;梅克保莅衡调研新型工业化等工作[N];衡阳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许登彦;150团新型工业化提速[N];石河子日报(汉);2010年

6 任彦国 叶新沛 刘海军;舞钢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N];平顶山日报;2010年

7 记者袁东来;开发区要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N];九江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杨忠厚;新型工业化唯一先行先试区[N];辽宁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文伟 通讯员 唐太培 李学勤 欧阳友忠;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新跨越[N];永州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禹伟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4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8 李未无;汇率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9 李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郭为;中国的金融抑制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8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9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洪艳;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7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507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7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