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2 02:57
【摘要】: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同时,科技创新既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中心,已成为产业规划部门和政府决策机构关注的重点。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科技大省,2016年在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聚力创新”的目标,其目的就是要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集聚创新资源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则是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物医药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园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产业集聚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展开,通过回顾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文献,为论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围绕国家级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概况、形成过程,并选择区位商和行业集中度两种测度方法,对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和趋势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园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优劣势。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从载体建设、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功能配套、园区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图文】:
图 3-2 2013-2017 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及增长料来源:依据赛迪顾问 《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发展规划》数据整理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企业并购活跃,创新体系建产业外延不断扩张、产业政策积极出台。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应做好规划编制和落实工作,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大力支持展,不断加强生物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两大体系建设,促进
图 3-3 环渤海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资料来源:根据赛迪顾问《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发展规划》资料整理造出中国的“药港”,并将带动和促进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外,河北、山东两省也呈现出不错的产业基础,如河北省凝聚了一批重点医药制造企业,山东省在新药研发和产业资源上也具备一定优势。(2)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在新药研发、服务外包、药物制造、金融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拥有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跨国企业。上海地区:中国生物医药中心。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以浦东张江—周康为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为核心,形成了以闵行、徐汇为临床服务外包基地,以奉贤、金山、青浦为主要的药物制造基地。生物医药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充分利用上海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72
本文编号:2594360
【图文】:
图 3-2 2013-2017 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及增长料来源:依据赛迪顾问 《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发展规划》数据整理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企业并购活跃,创新体系建产业外延不断扩张、产业政策积极出台。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应做好规划编制和落实工作,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大力支持展,不断加强生物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两大体系建设,促进
图 3-3 环渤海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资料来源:根据赛迪顾问《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发展规划》资料整理造出中国的“药港”,并将带动和促进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外,河北、山东两省也呈现出不错的产业基础,如河北省凝聚了一批重点医药制造企业,山东省在新药研发和产业资源上也具备一定优势。(2)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在新药研发、服务外包、药物制造、金融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拥有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跨国企业。上海地区:中国生物医药中心。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以浦东张江—周康为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为核心,形成了以闵行、徐汇为临床服务外包基地,以奉贤、金山、青浦为主要的药物制造基地。生物医药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充分利用上海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蕾;卢山冰;;科技资源区域集聚效应与创新效率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02期
2 谢子远;;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5期
3 汤莉娜;申俊龙;;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与创新策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年01期
4 余菜花;;产业集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池建宇;姚林青;;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6 张同斌;王千;刘敏;;中国高新园区集聚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科研管理;2013年07期
7 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08期
8 褚淑贞;沈念伍;钱生稳;;产业集聚视角下我国医药工业园区发展要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年02期
9 潘峰华;王缉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手机制造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0年04期
10 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2594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59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