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9 06:51
【摘要】: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源资源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发展中,中国经济“粗放式”增长,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能源消费状况存在不合理,能源消费效率比较低。本文计划从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能源消费不合理方面、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并给出能够改善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和提高中国能源效率的合理性建议。本文首先从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情况和能源强度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主要借助Eviews做时序图,直观地反映了能源消费的现状,并运用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以上分析的各方面进行了短期预测,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的短期发展趋势。其次本文利用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指标,借助R软件中的离差平方和聚类方法,对国际和国内能源效率进行了分类分析。最后利用我国27个省市(其中个别省市数据指标未能收集到,暂不做考虑)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借助R软件中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固定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主要如下: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能源供需差距仍在不断加大,能源结构不太合理,煤炭长期占能源结构的绝大比重,在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中,工业消费占比一直太大,反映出工业发展的粗放型和其他行业发展的不充分性;分类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效率较低,国内区域能源效率差距较大;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占比的产业结构和煤炭占比的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有负向作用,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固定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有正向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给出如下几条建议: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理念,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适当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增加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等能源消费,注重在对煤炭开发和利用中使用最新技术,重视并加大对新型能源的探索和利用;重视对我国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高,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差异等因素制定相关节能减排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合理调整能源价格,推进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注重调整固定投资,以技术进步为载体,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固定投资水平等。
【图文】:
图 2.1 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时序图由图 2.1 可以看出,从 1980 年到 2002 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都低速增长,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从 2002 年到 2016 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在高速增加源生产总量也在高速增加,但是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差距不断加大,而且从 2011 开始,生产总量增长速度放缓,并在 2015 年开始减少。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型工业和城镇化建设带
图 2.2 能源消费总量二阶差分时序图再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2.1 所示,统计量 t 值为-4.693793,小于0.01 水平下的临界值-3.646342,单位根检验 P 值为 0.0006 小于 0.05,说明检测结果是显的,经过取对数后再进行二阶差分的序列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表 2.1 二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t-StatisticTest critical valuesProb1% level 2% level 3% level-4.693793 -3.646342 -2.954021 -2.615817 0.0006第二步,模型识别与选择。为确定模型中自回归和移动平均的阶数,,作出平稳后序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如图 2.3 所示,图中左半部分是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虚线表示倍标准差,右半部分的序号表示滞后阶数,AC 表示自相关系数,PAC 表示偏自相关数,Q-Stat 和 Prob 表示 Q 统计量和相伴的概率。由图 2.3 可以初步判断该序列的偏自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2
本文编号:2704315
【图文】:
图 2.1 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时序图由图 2.1 可以看出,从 1980 年到 2002 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都低速增长,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从 2002 年到 2016 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在高速增加源生产总量也在高速增加,但是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差距不断加大,而且从 2011 开始,生产总量增长速度放缓,并在 2015 年开始减少。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型工业和城镇化建设带
图 2.2 能源消费总量二阶差分时序图再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2.1 所示,统计量 t 值为-4.693793,小于0.01 水平下的临界值-3.646342,单位根检验 P 值为 0.0006 小于 0.05,说明检测结果是显的,经过取对数后再进行二阶差分的序列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表 2.1 二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t-StatisticTest critical valuesProb1% level 2% level 3% level-4.693793 -3.646342 -2.954021 -2.615817 0.0006第二步,模型识别与选择。为确定模型中自回归和移动平均的阶数,,作出平稳后序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如图 2.3 所示,图中左半部分是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虚线表示倍标准差,右半部分的序号表示滞后阶数,AC 表示自相关系数,PAC 表示偏自相关数,Q-Stat 和 Prob 表示 Q 统计量和相伴的概率。由图 2.3 可以初步判断该序列的偏自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掌华;杨志江;;我国能源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06期
2 王兆华;丰超;;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3-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年06期
3 王俊杰;史丹;张成;;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基于全球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4年12期
4 杨骞;刘华军;;技术进步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分解[J];经济评论;2014年06期
5 刘建民;毛军;;基于空间计量的中国省域能源效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尹硕;张耀辉;燕景;;中国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基于协整与VECM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7期
7 李梦蕴;谢建国;张二震;;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研究[J];经济科学;2014年01期
8 李科;;中国产业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阈值效应分析[J];管理学报;2013年11期
9 沈能;刘凤朝;;空间溢出、门槛特征与能源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10 袁鹏;程施;;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704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70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