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补贴、工业电力降费与碳价格机制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19 16:19
理顺电价和碳价之间的关系,是协调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100个城市的电力消费价量数据,分析了电价结构中交叉补贴引致的无谓损失,在此基础上对碳价格机制进行了设计。研究发现:(1)现阶段电力降费和碳排放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2)工业与居民电价需要共同调整以减少交叉补贴;(3)碳价与电价具有联动效应;(4)碳试点省市需要适度或大幅上调碳价格以提供合理的价格参考。
【文章来源】:经济学(季刊). 20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电价调整分析图
其中,Cross_Sub表示交叉补贴总额,Δp表示新场景下工业(居民)电价与现行工业(居民)电价之差,q表示现行电价下工业(居民)终端电力消费量。交叉补贴造成了效率损失,但直接取消工业与居民间的交叉补贴并不具备实际操作性(林伯强等,2009;Bhattacharyya and Ganguly,2017)。因此,本文借鉴林伯强和刘畅(2016)提出的“有效能源补贴”概念,定义工业与居民电价间的“有效交叉补贴”6。如图2,p′h与p′i分别为居民与工业电价的可行价格,有效交叉补贴由可行价格偏离理想价格所致,而无效交叉补贴则由现行价格偏离可行价格所致。基于交叉补贴的政策目标,有效交叉补贴即当交叉补贴无谓损失率最小时,电价水平最有效(即图2中的可行价格),此时仍然存在的交叉补贴即为有效交叉补贴。
需要指出,对电力厂商而言,电力生产过程中并不区分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也就意味着碳成本的分摊也不区分工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工业电价和居民电价中都应包含大小相等的碳成本。式(8)的关系如图3所示。图3中,不同电价改革目标对应的电价调整方案是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总体碳控制程度也具有阶段性差异。因此,根据现实情况中不同的电价调整方案和不同约束程度的碳目标,通过求解不同电价调整策略所对应的合理碳价格,可以为规制者提供一系列同时实现双重目标的政策方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能源革命促进中国清洁低碳发展的“攻关期”和“窗口期”[J]. 林伯强. 中国工业经济. 2018(06)
[2]碳市场的稳定机制:一项实验经济学研究[J]. 魏立佳,彭妍,刘潇. 中国工业经济. 2018(04)
[3]碳峰值约束与碳配置策略:一个电力交叉补贴定价模型[J]. 乔晓楠.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8(01)
[4]电改中的监管能力建设:必要性和举措[J]. 郑新业,吴施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01)
[5]能源效率提升的新视角——基于市场分割的检验[J]. 魏楚,郑新业. 中国社会科学. 2017(10)
[6]低碳总需求曲线利率效应、财富效应、汇率效应与税收效应的比较研究[J]. 罗来军,刘凯,傅帅雄. 经济学(季刊). 2018(01)
[7]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政策选择与经济影响分析[J]. 蔡松锋,李继峰,张亚雄. 统计与决策. 2017(16)
[8]中国的电价改革与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市级层面的实证研究与政策启示[J]. 周亚敏,冯永晟.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7(01)
[9]递增阶梯定价政策评价与优化设计——基于充分统计量方法[J]. 刘自敏,杨丹,冯永晟. 经济研究. 2017(03)
[10]中国能源补贴改革与有效能源补贴[J]. 林伯强,刘畅.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0)
本文编号:3041368
【文章来源】:经济学(季刊). 20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电价调整分析图
其中,Cross_Sub表示交叉补贴总额,Δp表示新场景下工业(居民)电价与现行工业(居民)电价之差,q表示现行电价下工业(居民)终端电力消费量。交叉补贴造成了效率损失,但直接取消工业与居民间的交叉补贴并不具备实际操作性(林伯强等,2009;Bhattacharyya and Ganguly,2017)。因此,本文借鉴林伯强和刘畅(2016)提出的“有效能源补贴”概念,定义工业与居民电价间的“有效交叉补贴”6。如图2,p′h与p′i分别为居民与工业电价的可行价格,有效交叉补贴由可行价格偏离理想价格所致,而无效交叉补贴则由现行价格偏离可行价格所致。基于交叉补贴的政策目标,有效交叉补贴即当交叉补贴无谓损失率最小时,电价水平最有效(即图2中的可行价格),此时仍然存在的交叉补贴即为有效交叉补贴。
需要指出,对电力厂商而言,电力生产过程中并不区分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也就意味着碳成本的分摊也不区分工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工业电价和居民电价中都应包含大小相等的碳成本。式(8)的关系如图3所示。图3中,不同电价改革目标对应的电价调整方案是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总体碳控制程度也具有阶段性差异。因此,根据现实情况中不同的电价调整方案和不同约束程度的碳目标,通过求解不同电价调整策略所对应的合理碳价格,可以为规制者提供一系列同时实现双重目标的政策方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能源革命促进中国清洁低碳发展的“攻关期”和“窗口期”[J]. 林伯强. 中国工业经济. 2018(06)
[2]碳市场的稳定机制:一项实验经济学研究[J]. 魏立佳,彭妍,刘潇. 中国工业经济. 2018(04)
[3]碳峰值约束与碳配置策略:一个电力交叉补贴定价模型[J]. 乔晓楠.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8(01)
[4]电改中的监管能力建设:必要性和举措[J]. 郑新业,吴施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01)
[5]能源效率提升的新视角——基于市场分割的检验[J]. 魏楚,郑新业. 中国社会科学. 2017(10)
[6]低碳总需求曲线利率效应、财富效应、汇率效应与税收效应的比较研究[J]. 罗来军,刘凯,傅帅雄. 经济学(季刊). 2018(01)
[7]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政策选择与经济影响分析[J]. 蔡松锋,李继峰,张亚雄. 统计与决策. 2017(16)
[8]中国的电价改革与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市级层面的实证研究与政策启示[J]. 周亚敏,冯永晟.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7(01)
[9]递增阶梯定价政策评价与优化设计——基于充分统计量方法[J]. 刘自敏,杨丹,冯永晟. 经济研究. 2017(03)
[10]中国能源补贴改革与有效能源补贴[J]. 林伯强,刘畅.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0)
本文编号:3041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04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