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领域知识、技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20:47
海洋、太空、网络、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兴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讨论了新兴领域发展的典型特征与基本原理,缺乏针对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的研究。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内在机理-案例分析-运行环境"的分析框架,研究了新兴领域显性、隐性知识在军地不同主体间从高势能向低势能流动的过程;考察了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等主体掌握的技术彼此间的技术扩散;阐释了新兴技术聚合形成新兴产业的直接发展原理及新兴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间接发展原理。案例分析以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发展实践为抓手,重点分析了开源方式促进军地间人工智能知识流动的过程,人工智能技术在军民双方共建、共享、共用的双向转化和扩散路径,以及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产生实际效益等现实。运行环境"政产学研介"体系是内在机理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外部因素和客观条件,可以保障机理更好发挥作用。
【文章来源】:公共管理学报. 2020,17(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人工智能论文机构合作网络
产业发展是新兴领域军民一体化体系和能力的主体,在实践中处于核心地位,依托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来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新兴领域技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关键一步,是能直接发展或间接赋能传统产业发展形成相应领域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会直接面对市场的考验,对技术成果需求信息的反馈是最为迫切、敏锐和真实的。梳理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始终沿着创新发展进军,比如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开展航空动力与减速传动系统、起飞着陆系统的研发工作,推动航空营运、维修保障等方面的快速发展。(2)引导和鼓励具有一定优势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防领域的重点装备制造,比如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核心基础元器件等“四基”领域应当向装备制造领域转移扩散。(3)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比如航天产业园为推动航天技术在交通、环境、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飞行器、卫星地面装备及应用装备研制基地。5.3 军地高校的基础培育环境
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知识禀赋不同。新兴领域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依托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两大载体。军工集团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民营企业则在产业崛起中依靠运行机制灵活、人员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占有一席之地。从技术的扩散角度来理解军民融合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企业作为技术的载体存在。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所熟练掌握的技术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是由于不同企业使用的技术本身不同,另一方面,即使两个企业使用相同的技术,仍然存在着与该技术相关的“不可名状”的隐性知识的不同,促使技术在军民主体中双向扩散。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企业推动技术扩散。由于掌握着不一样、不对等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军地间不同的新兴领域企业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自身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试错性学习,试错成功的企业会演化出拥有特殊技术的能力,会使得个别劳动时间的开销持续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花费,带来超额利润,获得超额回报,如高利润、高增长以及高成长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地新兴领域企业会相互交流学习,使得新兴领域技术成为本领域的公共知识,新技术就会逐步成为这一领域技术人员所共同掌握的公共品。这种由知识引起的军地企业间的技术失衡,会通过新兴技术的不断扩散再度达到新的平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J]. 张帆,杨越,曾立. 国防科技. 2019(05)
[2]资源禀赋异质下的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演化博弈研究[J]. 肖汉杰,唐卫宁,彭定洪,王华,周建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5)
[3]陆海复合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分析[J]. 郑义炜. 东北亚论坛. 2018(02)
[4]威望动机与大国太空博弈[J]. 陈翔. 太平洋学报. 2018(02)
[5]加快军事智能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考量[J]. 刘晋豫,刘硕扬.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8(01)
[6]把握基本属性 建设形成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J]. 赵苡然. 国防. 2017(09)
[7]网络强国军民融合问题的路径解析和策略思考[J]. 龙在野. 中国信息安全. 2017(04)
[8]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以生物技术领域为例[J]. 朱桂龙,黄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1)
[9]大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探析[J]. 杜人淮,马宇飞. 地方财政研究. 2016(06)
[10]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争端对策[J]. 曹文振. 新视野. 2014(03)
博士论文
[1]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D]. 陶锋.暨南大学 2009
[2]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 郭晓林.华中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产业共性技术企业研发策略及政府补贴行为研究[D]. 谭晶菁.西南交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48206
【文章来源】:公共管理学报. 2020,17(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人工智能论文机构合作网络
产业发展是新兴领域军民一体化体系和能力的主体,在实践中处于核心地位,依托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来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新兴领域技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关键一步,是能直接发展或间接赋能传统产业发展形成相应领域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会直接面对市场的考验,对技术成果需求信息的反馈是最为迫切、敏锐和真实的。梳理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始终沿着创新发展进军,比如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开展航空动力与减速传动系统、起飞着陆系统的研发工作,推动航空营运、维修保障等方面的快速发展。(2)引导和鼓励具有一定优势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防领域的重点装备制造,比如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核心基础元器件等“四基”领域应当向装备制造领域转移扩散。(3)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比如航天产业园为推动航天技术在交通、环境、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飞行器、卫星地面装备及应用装备研制基地。5.3 军地高校的基础培育环境
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知识禀赋不同。新兴领域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依托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两大载体。军工集团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民营企业则在产业崛起中依靠运行机制灵活、人员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占有一席之地。从技术的扩散角度来理解军民融合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企业作为技术的载体存在。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所熟练掌握的技术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是由于不同企业使用的技术本身不同,另一方面,即使两个企业使用相同的技术,仍然存在着与该技术相关的“不可名状”的隐性知识的不同,促使技术在军民主体中双向扩散。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企业推动技术扩散。由于掌握着不一样、不对等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军地间不同的新兴领域企业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自身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试错性学习,试错成功的企业会演化出拥有特殊技术的能力,会使得个别劳动时间的开销持续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花费,带来超额利润,获得超额回报,如高利润、高增长以及高成长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地新兴领域企业会相互交流学习,使得新兴领域技术成为本领域的公共知识,新技术就会逐步成为这一领域技术人员所共同掌握的公共品。这种由知识引起的军地企业间的技术失衡,会通过新兴技术的不断扩散再度达到新的平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J]. 张帆,杨越,曾立. 国防科技. 2019(05)
[2]资源禀赋异质下的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演化博弈研究[J]. 肖汉杰,唐卫宁,彭定洪,王华,周建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5)
[3]陆海复合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分析[J]. 郑义炜. 东北亚论坛. 2018(02)
[4]威望动机与大国太空博弈[J]. 陈翔. 太平洋学报. 2018(02)
[5]加快军事智能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考量[J]. 刘晋豫,刘硕扬.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8(01)
[6]把握基本属性 建设形成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J]. 赵苡然. 国防. 2017(09)
[7]网络强国军民融合问题的路径解析和策略思考[J]. 龙在野. 中国信息安全. 2017(04)
[8]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以生物技术领域为例[J]. 朱桂龙,黄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1)
[9]大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探析[J]. 杜人淮,马宇飞. 地方财政研究. 2016(06)
[10]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争端对策[J]. 曹文振. 新视野. 2014(03)
博士论文
[1]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D]. 陶锋.暨南大学 2009
[2]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 郭晓林.华中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产业共性技术企业研发策略及政府补贴行为研究[D]. 谭晶菁.西南交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48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04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