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范式转换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发布时间:2021-05-14 12:04
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文章用演化理论阐释了工业革命的性质,及其与科技革命和范式转换的联系与区别,探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技术、生产和组织上,表现出与当前经济范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尽管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和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现端倪,不容忽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给中国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提出挑战。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传统管理方式需从直接干预向营造环境转变。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29(06)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前言
2 再认识工业革命的本质
2.1 工业革命历史简短回顾
2.2 产业发展:以演化看待革命
2.3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
2.4 工业革命与范式转换
3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与特征
3.1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
3.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3.2.1 技术特征
3.2.2 生产方式
3.2.3 组织方式
3.3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来临
3.4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诱因
4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4.1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发展机遇
4.2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挑战
4.2.1 对产业发展的挑战
4.2.2 对行政管理的挑战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的重新定义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 黄群慧,贺俊.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3(02)
[2]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提出巨大挑战[J]. 吕铁. 求是. 2013(06)
[3]生产方式缺乏颠覆性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尚需时日[J]. 吴中宝. 科技导报. 2013(04)
[4]“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J]. 黄群慧,贺俊.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1)
[5]“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认识与战略思考[J]. 黄群慧,贺俊.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2(12)
[6]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J].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吕铁. 学习与探索. 2012(09)
[7]“第三次工业革命”终结中国崛起?[J]. 贾根良. 社会观察. 2012(06)
[8]新经济: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J]. 王春法.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03)
本文编号:3185604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29(06)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前言
2 再认识工业革命的本质
2.1 工业革命历史简短回顾
2.2 产业发展:以演化看待革命
2.3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
2.4 工业革命与范式转换
3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与特征
3.1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
3.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3.2.1 技术特征
3.2.2 生产方式
3.2.3 组织方式
3.3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来临
3.4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诱因
4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4.1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发展机遇
4.2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挑战
4.2.1 对产业发展的挑战
4.2.2 对行政管理的挑战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的重新定义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 黄群慧,贺俊.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3(02)
[2]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提出巨大挑战[J]. 吕铁. 求是. 2013(06)
[3]生产方式缺乏颠覆性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尚需时日[J]. 吴中宝. 科技导报. 2013(04)
[4]“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J]. 黄群慧,贺俊.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1)
[5]“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认识与战略思考[J]. 黄群慧,贺俊.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2(12)
[6]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J].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吕铁. 学习与探索. 2012(09)
[7]“第三次工业革命”终结中国崛起?[J]. 贾根良. 社会观察. 2012(06)
[8]新经济: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J]. 王春法.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03)
本文编号:3185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185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