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12-18 07:11
随着"一带一路"和制造强国建设深入实施,以高铁和工程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率先走出国门,装备制造类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湖南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提出了构建校企协同外向型人才培养需求机制、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保障体系及评价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一集团、三机制”的外向型人才需求实时传感机制
为使学生具备所学专业的通用能力和水平,又满足企业外向型人才的特定要求,校企双方组建模块化课程工作组,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来分别组建结构化师资团队,共同构建“通用课程+嵌入课程”的课程结构,校企联合各有侧重,通用课程中涉及理论及基础性实训主要以学校为主、企业配合开发课程,涉及岗位能力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课程主要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嵌入课程主要是校企双方根据岗位要求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人文素质、职业领域和职业拓展3个课程平台,设立思想政治、身心修养、科技人文、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6个课程模块(图3)。将外语交际、国外人文风俗、客户沟通等海外人才的特定素养、能力课程嵌入在相应模块中。形成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交替、职业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三教”改革体现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实际工作场景再现等重要特征的学生、学员培养培训。4. 完善“四主体、五要素”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一是“校企联合”,与国际化企业点对点合作开展外向型人才“订单”培养。如与中联重科开办“海外服务工程师班”,培养方案由企业主导,教材、教具、教学项目和主要设备来自企业,满足企业特定产品和特定业务范围的要求;与湖南省装备制造“走出去”企业合作,建立“海外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国际商务、机电产品海外营销等外向型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满足装备制造企业海外业务拓展需要。二是“中外联合”,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海外人才,满足企业在特定国家或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如学院与加拿大北方理工学院合作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按合作国人才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同时结合国内对人才的要求增设相关课程,采用外语授课,英语合格者也可到国外修读,毕业生获得中、加两国毕业证书,可以在加拿大就业;与泰国合作在泰建立分校,培养泰籍学生,采用1年在中国、2年在泰国的培养模式,学习中国文化、语言以及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相关知识,形成“技能+文化+语言+法律”课程体系。协同“走出去”企业及当地高校开展本土化员工培训,在当地高校建立海外培训中心,将培训海外本地员工作为主要任务,对海外本地员工开展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专业技术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项目,这一举措为当地就业带来了提升和帮助,进一步促进了民心相通,形成“二联合”的培养格局。在“二联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师资、课程、设备“三共享”(图2)。学院内部整合资源,形成跨院系、跨专业的“海外人才培养教研室”,组织教师赴国外培训研修,提高国际化视野和外语教学能力,共同分析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将国标标准、外语、国外人文、专业技能相互融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整合外部合作方资源,将教学设备、基地等资源实现共享。通过“三共享”,提高各种合作途径的培养效率和质量。3. 构建“三平台、六模块”的嵌入式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安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研究[J]. 戴川. 科技创新导报. 2019(35)
[2]深化供给侧改革 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J]. 王绍锋. 奋斗. 2019(12)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 谢涛,谭媛元. 对外经贸. 2018(12)
[4]“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 陈琪. 现代教育管理. 2018(06)
[5]“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机制研究[J]. 杨红英,童露. 现代教育科学. 2017(06)
[6]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院校提升境外服务输出能力研究[J]. 李成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08)
本文编号:3541891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一集团、三机制”的外向型人才需求实时传感机制
为使学生具备所学专业的通用能力和水平,又满足企业外向型人才的特定要求,校企双方组建模块化课程工作组,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来分别组建结构化师资团队,共同构建“通用课程+嵌入课程”的课程结构,校企联合各有侧重,通用课程中涉及理论及基础性实训主要以学校为主、企业配合开发课程,涉及岗位能力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课程主要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嵌入课程主要是校企双方根据岗位要求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人文素质、职业领域和职业拓展3个课程平台,设立思想政治、身心修养、科技人文、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6个课程模块(图3)。将外语交际、国外人文风俗、客户沟通等海外人才的特定素养、能力课程嵌入在相应模块中。形成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交替、职业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三教”改革体现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实际工作场景再现等重要特征的学生、学员培养培训。4. 完善“四主体、五要素”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一是“校企联合”,与国际化企业点对点合作开展外向型人才“订单”培养。如与中联重科开办“海外服务工程师班”,培养方案由企业主导,教材、教具、教学项目和主要设备来自企业,满足企业特定产品和特定业务范围的要求;与湖南省装备制造“走出去”企业合作,建立“海外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国际商务、机电产品海外营销等外向型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满足装备制造企业海外业务拓展需要。二是“中外联合”,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海外人才,满足企业在特定国家或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如学院与加拿大北方理工学院合作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按合作国人才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同时结合国内对人才的要求增设相关课程,采用外语授课,英语合格者也可到国外修读,毕业生获得中、加两国毕业证书,可以在加拿大就业;与泰国合作在泰建立分校,培养泰籍学生,采用1年在中国、2年在泰国的培养模式,学习中国文化、语言以及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相关知识,形成“技能+文化+语言+法律”课程体系。协同“走出去”企业及当地高校开展本土化员工培训,在当地高校建立海外培训中心,将培训海外本地员工作为主要任务,对海外本地员工开展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专业技术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项目,这一举措为当地就业带来了提升和帮助,进一步促进了民心相通,形成“二联合”的培养格局。在“二联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师资、课程、设备“三共享”(图2)。学院内部整合资源,形成跨院系、跨专业的“海外人才培养教研室”,组织教师赴国外培训研修,提高国际化视野和外语教学能力,共同分析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将国标标准、外语、国外人文、专业技能相互融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整合外部合作方资源,将教学设备、基地等资源实现共享。通过“三共享”,提高各种合作途径的培养效率和质量。3. 构建“三平台、六模块”的嵌入式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安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研究[J]. 戴川. 科技创新导报. 2019(35)
[2]深化供给侧改革 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J]. 王绍锋. 奋斗. 2019(12)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 谢涛,谭媛元. 对外经贸. 2018(12)
[4]“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 陈琪. 现代教育管理. 2018(06)
[5]“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机制研究[J]. 杨红英,童露. 现代教育科学. 2017(06)
[6]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院校提升境外服务输出能力研究[J]. 李成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08)
本文编号:3541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54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