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与后果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10 01:47
近年来,常有上市公司利用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等舞弊手段频繁粉饰业绩,披露虚假信息,以达到非法融资的目的。伴随交易技术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公司舞弊手段呈现隐蔽性、复杂性和创新性等特征,为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企业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参与证券交易带来困扰。尽管监管当局和国内学者都加大关注研究力度,但财务舞弊的发生依然层出不穷。因此,深化企业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对学术界、实务界意义非凡。笔者以康美药业作为研究对象,在案例分析部分加入GONE舞弊理论,从贪婪与机会、需要和暴露四维度,归纳康美药业千亿白马股形象丧失时通过财务舞弊扭亏为盈的动因;案例分析内容还囊括对公司舞弊的识别分析,从货币资金、现金流质量、债务构成、资金成本变化、存货构成、毛利率变化、融资扩张、受限货币资金等细节阐述康美公司资金缺口增大、经营能力下降的征兆,从而挖掘该公司隐蔽的舞弊手段。经过本案例的思考,财务舞弊将对各市场参与者造成不良影响。舞弊企业声誉受损后市值下降;涉及舞弊的审计机构公信力必受到市场质疑;此外,在事件研究法下,企业舞弊不仅会影响同业竞争对手的超额收益,投资者的价值优势也会丧失;若处罚措施不严厉将激励更多潜在舞弊主体,在证...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比较分析法
1.3.4 事件研究法
1.4 创新点
1.5 选题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2 案例介绍
2.1 行业背景及行业竞争现状
2.1.1 行业背景
2.1.2 行业竞争现状
2.2 公司概况
2.2.1 康美药业公司简介
2.2.2 康美药业公司治理概述
2.2.3 公司股权结构与机构持仓情况
2.2.4 公司经营情况
2.2.5 历年主要财务数据及指标
2.3 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3.1 康美药业舞弊手段分析
3.1.1 非财务手段
3.1.2 财务手段
3.2 基于GONE理论的康美药业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3.2.1 GONE理论概述
3.2.2 贪婪因素
3.2.3 需要因素
3.2.4 机会因素
3.2.5 暴露因素
3.3 财务舞弊识别分析
3.3.1 “存贷双高”下的高利息支出
3.3.2 盈利能力下降
3.3.3 偏离主业
3.3.4 偿债压力增加
3.3.5 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3.4 本章小结
4 财务舞弊的影响分析
4.1 舞弊企业自身承受风险
4.2 同行其他企业股价变动受影响
4.3 投资者利益受损
4.4 审计机构公信力受损
4.5 处罚轻微产生对潜在违法者的激励效应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政策建议
5.1.1 上市公司层面
5.1.2 投资者层面
5.1.3 审计机构层面
5.1.4 外部监管层面
5.1.5 制度层面
5.2 研究结论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12793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比较分析法
1.3.4 事件研究法
1.4 创新点
1.5 选题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2 案例介绍
2.1 行业背景及行业竞争现状
2.1.1 行业背景
2.1.2 行业竞争现状
2.2 公司概况
2.2.1 康美药业公司简介
2.2.2 康美药业公司治理概述
2.2.3 公司股权结构与机构持仓情况
2.2.4 公司经营情况
2.2.5 历年主要财务数据及指标
2.3 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3.1 康美药业舞弊手段分析
3.1.1 非财务手段
3.1.2 财务手段
3.2 基于GONE理论的康美药业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3.2.1 GONE理论概述
3.2.2 贪婪因素
3.2.3 需要因素
3.2.4 机会因素
3.2.5 暴露因素
3.3 财务舞弊识别分析
3.3.1 “存贷双高”下的高利息支出
3.3.2 盈利能力下降
3.3.3 偏离主业
3.3.4 偿债压力增加
3.3.5 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3.4 本章小结
4 财务舞弊的影响分析
4.1 舞弊企业自身承受风险
4.2 同行其他企业股价变动受影响
4.3 投资者利益受损
4.4 审计机构公信力受损
4.5 处罚轻微产生对潜在违法者的激励效应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政策建议
5.1.1 上市公司层面
5.1.2 投资者层面
5.1.3 审计机构层面
5.1.4 外部监管层面
5.1.5 制度层面
5.2 研究结论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12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81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