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发布时间:2023-10-02 01:12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为产业转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及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加深,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不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产业转移中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已有相关文献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基于C-D函数的拓展形式,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三个理论模型,结论表明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性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产品降低了制造业成本,进而导致制造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从而制造业在不同区域间产生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发生。本文根据理论模型的推导及结论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空间计量模型,并利用2003-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的生产性服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基础
1.2.1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
1.2.2 产业转移内涵
1.2.3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内涵
1.3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文献综述
2.2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2.2.1 金融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2.2.2 基础设施物流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2.2.3 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2.2.4 产业关联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2.2.5 制造业效率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描述
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描述
3.1.1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描述
3.1.2 生产性服务业产出水平描述
3.1.3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描述
3.2 制造业产业转移现状描述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分析
4.1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及专业化条件模型
4.2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成本的理论模型
4.3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模型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实证检验
5.1 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的选取
5.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计量分析
5.3.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5.3.2 计量结果
5.4 结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2.1 研究的局限性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49804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基础
1.2.1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
1.2.2 产业转移内涵
1.2.3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内涵
1.3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文献综述
2.2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2.2.1 金融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2.2.2 基础设施物流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2.2.3 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2.2.4 产业关联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2.2.5 制造业效率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描述
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描述
3.1.1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描述
3.1.2 生产性服务业产出水平描述
3.1.3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描述
3.2 制造业产业转移现状描述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分析
4.1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及专业化条件模型
4.2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成本的理论模型
4.3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模型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实证检验
5.1 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的选取
5.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计量分析
5.3.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5.3.2 计量结果
5.4 结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2.1 研究的局限性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49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84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