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借助产业转移理论模型,提出了"核心区产业能否转移""按什么次序转移""以什么空间模式转移"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的三位数制造业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在转移次序上,按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高替代弹性产业先转移,低替代弹性产业后转移;在空间模式上,低替代弹性产业呈现等级扩散模式,高替代弹性产业呈现扩展扩散模式。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制造业转移 转移次序 空间模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M530789)的资助
【分类号】:F424
【正文快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胡安俊,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837A,100872;电话:15811554190;E-mail:anjun19840109@163.com。作者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引言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占国土面积9.5%的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3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2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3 魏后凯;白玫;;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4 陈佳贵;黄群慧;;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了吗——对15个重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4期
5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6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7 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8 胡安俊;孙久文;胡浩;;产业转移:理论学派与研究方法[J];产业经济评论;2014年01期
9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10 蔡f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3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4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5 李丽;管卫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产业一体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6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7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王忠良;华德尊;李春艳;;大气环境容量与工业布局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9 刘一可;詹云娇;;我国钢铁工业区际转移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04期
10 汪飞;何海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一洲;;产业区位视角的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满元;李小红;;区际产业转移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以企业和政府动态博弈过程中的行为选择为例[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5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6 谢智勇;;中国企业持续成长中的企业迁移现象——基于对浙江企业的分析[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8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安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9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10 颜飞;王建伟;赵雪峰;;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时空收敛的动力机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丹;乡镇组团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徐昌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承枚;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作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卫东;;由企业外迁引起的对“温州模式”的反思[J];北方经济;2009年09期
2 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J];财贸经济;2006年02期
3 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8期
4 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5 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6 周业安;王曦;;中国的财政分权与教育发展[J];财政研究;2008年11期
7 申勇;;深圳企业外迁现象剖析及政策调整[J];当代经济;2008年05期
8 吴晓军,赵海东;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当代财经;2004年06期
9 魏敏,李国平,王巨贤;我国梯度推移粘性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J];当代财经;2004年08期
10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慎海雄 胡作华;[N];经济参考报;2006年
2 肖金成 王青云 高国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叶勇;[N];上海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勇;中国式分权、地方财政模式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华;曾菊新;;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空间模式[J];南方农村;2007年04期
2 马海霞;区域传递的两种空间模式比较分析——兼谈中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3 张_";;县域发展空间模式系统调控思路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04期
4 朱秀杰;陈绍军;;江苏省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5 邓骥中;范小妮;;创意产业的规划解读与空间模式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08年04期
6 黄元斌;;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统筹城乡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7 王振波;朱传耿;;中国就业的空间模式及区域划分[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8 朱明;史春云;袁欣;张兴华;;基于旅行社线路的国内旅行空间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0年09期
9 徐大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空间模式——空间经济学初探[J];经济纵横;1986年09期
10 陈树荣;;跨界冲突—协调的空间模式与策略——以太原经济圈为例[J];城市问题;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林平;梁双;温雪莹;;师家沟古村空间模式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惟洁;何依;王慧;;对城市历史空间模式的认知初探[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4年
3 段智君;陈向欣;赵娜冬;;建筑防卫空间模式的和谐发展初探[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疆;;城市郊区化的空间模式及我国的实践[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卢丹梅;;从“城乡社区”——“特色城市”——“一体化城市群”的三层次空间模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6 龚志武;;教师教育空间模式的转型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7 李永浮;党安荣;;快速扩散条件下城市空间模式趋同性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王续跃;张俊亮;;激光束空间模式的变换及其模拟[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续跃;张俊亮;;激光束空间模式的变换及其模拟[A];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韩景;;中国保税区功能演化和空间模式转变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马琳;开放式建筑是以人为本的空间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2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 吴放;七星拱月潜藏理性布局 精巧构思推动功能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裴沙沙;胸中有丘壑 下笔自有神[N];中国航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申皓;从中美两国审判方式的不同看法院建筑空间模式的差异[D];清华大学;2012年
2 孔惟洁;城市历史空间模式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杨红芳;基于合理城市空间模式的杭州适度人口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李文倩;开封窄院型居住空间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姚亚方;我国大城市周边新市镇TOD空间模式构建初探[D];中南大学;2014年
6 张静;社区聚居空间外部环境模式的文化性[D];重庆大学;2002年
7 王大伟;振动触觉频率与空间模式分辨的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亮;主观意识对空间模式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8年
9 刘勰;老年人户外交往行为及其空间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罗敏娜;金鱼中枢神经系统空间模式形成相关基因及其时空表达模式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9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