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性质、研发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
本文关键词:企业性质、研发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企业性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为基础,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层面数据就企业性质通过研发效率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内资企业性质降低了研发投资效率,从而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国有企业的阻碍作用最为明显;外商投资企业性质则有利于发挥研发投资的功能,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来自轻重工业分组的回归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中企业性质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轻工业国有和私营企业性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显著,而重工业企业与总体样本的结果较为一致。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企业性质 研发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演化视角下重大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机制与政策:理论和案例研究”(708030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理论及实证”(10FJL0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理: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新视角”(DUT10RW312)
【分类号】:F404.3;F273.1;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依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开始遭遇储蓄率与劳动力红利的瓶颈,亟需转向依靠技能和科技驱动的集约型增长,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既可能来源于先进生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克朋;;产权结构、技术差距与R&D收益率[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2 冯锋;李慧敏;;R&D影响下的工业行业技术效率部门差异研究——基于大中型工业企业37个行业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赵建英;;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两类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比较[J];经济问题;2010年08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5 袁堂军;;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6 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7 万广华;范蓓蕾;陆铭;;解析中国创新能力的不平等: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J];世界经济;2010年02期
8 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0年07期
9 魏伟;杨勇;张建清;;内资企业实现技术赶超了吗?——来自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张林;高安刚;;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区域内生增长的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3 张敏;;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效应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4 邹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6 詹浩勇;;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互动: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7 刘海洋;孔祥贞;;异质性生产率、货款回收与中国企业出口[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8 遇芳;;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9 余慧倩;;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农业TFP增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刘重力;付斌;李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国家级开发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China's Growth Model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Open Econom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 、反思与和谐发展——北京论坛(2009)论文选集[C];2009年
4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5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6 刘宪;;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7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8 张庆昌;;工资上涨、出口增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下降——基于195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3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洁楠;利用FDI促进广东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8 张风梅;中国龚断性行业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陈伟;内生增长框架下FDI对不同行业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荣爱兴;辽宁省城镇社会救助资金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2 谌燕,刘满凤;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DEA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5年03期
3 袁鹏;程施;;中国城市工业环境效率度量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田长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实证研究——兼论行业特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5 倪晓觎;;技术差距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7期
6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7 陈琳;林珏;;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基于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年09期
8 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管理世界;2009年12期
9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10 黄先海,石东楠;对外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测度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修斌,任若恩;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测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龚德恩,徐小飞;关于科技进步的新思考[J];预测;2001年02期
3 王莉,周方;投入与产出结构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4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5 刘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下降之谜[J];财贸经济;2006年04期
6 刘秉镰;刘勇;;区域特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战明华;史晋川;;不同增长路径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其含义——以浙江省为例的比较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07期
8 周建鹏;赵细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J];新经济杂志;2006年05期
9 李郇;徐现祥;;技术进步水平与城市学习[J];经济地理;2006年04期
10 王艳丽;刘传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52~2002[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永清;景莉;;企业性质的再认识[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黄德春;林丽;刘炳胜;;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杨杰;宋马林;;适度规模经营能否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5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6 米健;罗其友;;城郊型马铃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差异[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7 洪银兴;;全要素生产率和集约增长[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8 范金;严斌剑;梁洁;;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比较研究——以南京为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9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10 ;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A];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2)——浙江省若干县(市)经济科技互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日益受到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中国经济为何高增长?英媒另有高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蔡f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对“未富先老”[N];中国人口报;2011年
4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晓蕾;热盼中国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5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杨勇;从全要素生产率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6 新疆区博州食品药品监管局 张涛;审核企业负责人变更莫忽视企业性质[N];中国医药报;2011年
7 胡鞍钢 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8 福建省漳浦县人民法院 林振通;法院可直接认定企业性质[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定军;挖掘人口红利的空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10 胡鞍钢;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N];中国证券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周立生;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纪明辉;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徐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宝;中国信托公司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周彩云;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红涛;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淼;环境管制下北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许小雨;长三角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承宇;基于人力资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冬;金融中介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D];西北大学;2010年
6 魏海静;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唐袁;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国鹏;全要素生产率与内蒙古地区增长差异:1987-2007[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曾菊;泛珠三角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段晓庆;广东省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企业性质、研发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9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