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中国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间动态因果关系研究——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7-05-30 18:06

  本文关键词:中国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间动态因果关系研究——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采用多变量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其相互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碳排放强度是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基金】: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编号:60304002)资助
【分类号】:X196;F426.2;F224
【正文快照】: 1978年,Kraft.A和Kraft.J最先研究了美国1947-1974年间国民收入产值和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这一开创性研究至今,能源消费、经济产出、二氧化碳排放和其它相关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成为低碳经济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从起初的能源消费和经济产出、二氧化碳和经济产出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敬水;;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李正辉;崔衍安;;中国碳排放演化特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3 张志强;曾静静;曲建升;;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4 朱聆;张真;;上海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5 王凌黎;邬恋;马前涛;;我国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7期

6 杜笑典;戴尔阜;付华;;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预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曹建华;;上海市控制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20年行动目标测算与分析[J];科学发展;2010年05期

8 雷厉;仲云云;袁晓玲;;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5期

9 籍艳丽;郜元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10 魏群;;我国能源结构演进及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3 刘俊杰;贾兴梅;;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基于AWD分解因素模型[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白振军;宋建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蒋妮姗;李新;;苏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钟杰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减少煤烟污染对策之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8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郭朝先;避免循环经济“有循环无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2 记者 邵丽华;确保全年目标按时完成[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闵德强;宜兴破毁山体重现生机[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诸大建;绿色转型才能真正抵御经济危机[N];解放日报;2009年

5 钟欣;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周兆军;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商务时报;2009年

7 记者 冯洁;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颖春;相关行业或开展碳排放强度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年

9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10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练好内功是根本[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4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海玲;管制政策下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白羽;碳排放驱动因素及碳减排路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2 袁虎;基于LMDI方法的京津沪渝四市碳排放差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谢晓晶;中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4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董文;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序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慧儒;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8 张春燕;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栾绍朔;山东省碳排放预测及其减排路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朱聆;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间动态因果关系研究——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07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7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