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
本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大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对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采用标准值法和钱纳里标准法对重庆市及各个区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重庆绝大多数区县的工业化发展未能带动城镇化进程;绝大多数区县也存在部分聚集在城镇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造成城镇化率偏高的现象。本文针对重庆发展现有问题提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就业体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待遇平等化,加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尽快落实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以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建议。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协调发展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No.11YJA790222) 重庆市社科联重点项目(No.2013ZDJJ04)
【分类号】:F427;F299.27
【正文快照】: 重庆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于2012年8月20日召开。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转型升级、做强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冉启秀;周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2 孔凡文;许世卫;;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J];调研世界;2006年07期
3 吕政;黄群慧;吕铁;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2期
4 张小蒂;王永齐;;企业家显现与产业集聚:金融市场的联结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5 施卫东;;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经济经纬;2010年06期
6 周立群;许清正;;“工业反哺农业”若干问题述评[J];经济学家;2007年02期
7 蔡f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8 戴志敏;郭露;;江西省物流产业发展与金融集聚适配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9 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2 潘顺安;;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路径探析——以广西红岩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3 张宏伟;张雪花;张宝安;宁忠仁;;中国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原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6期
4 王威;;我国政府主导型城镇化对扩大消费需求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蔡f ;;Small Enterprises Vital for Growth and Employment[J];China Economist;2008年05期
6 刘淑春;李魁;;中国农村人口“半城市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8期
7 刘涛;赵志亮;;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8 高铁梅;范晓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9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杨瑞龙;毛振华;朱科敏;杨继东;;试论低端劳动力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及其经济效应[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10 冉启秀;周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郑炎成;夏春萍;;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解决之道[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安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5 李飞跃;;经济结构转变与工资差距[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赵武阳;唐跃军;苏勇;;二元劳工市场、解雇保护与劳动合同法[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建标;王光荣;李晓义;张立党;;无期限劳动合同限制与劳资行为——来自实验的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汪进;钟笑寒;;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0期)[C];2009年
10 钟笑寒;;城乡移民与收入不平等:基于基尼系数的理论分析[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4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李厚喜;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7 邵腾伟;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户联合与合作经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刘忠远;基于要素整合的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吉新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顺;公民权利视角下的中国农民民生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志文;连云港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4 徐万一;人力资本结构作用和政府教育投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坤;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王瑛洁;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贻龙;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地区差异的原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慧;金融产业集聚的网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冯铸;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7期
2 杨琳,李建伟;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上)[J];财贸经济;2002年02期
3 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4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年03期
5 钟水映,胡晓峰;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论的质疑[J];城市问题;2003年01期
6 何予平;;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C-D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年07期
7 景普秋,陈甬军;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04年04期
8 孔凡文;许世卫;;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J];调研世界;2006年07期
9 张文云,徐润萍;珠三角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支持的效应分析[J];南方金融;2004年06期
10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凌;[N];光明日报;2006年
2 严启发;[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勇;尹继东;;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8年06期
2 周利丽;;关注生态文明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3 李智礼;;新型工业化与和谐内蒙古[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7年03期
4 赵新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J];商场现代化;2008年09期
5 丁守庆;;如何把握科学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J];今日新疆;2009年07期
6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的通知[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03年19期
7 正文;;加快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进程——访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博士[J];重庆行政;2004年03期
8 赵振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维[J];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05期
9 余春林;;《论十大关系》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辨证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7年04期
10 苗圩;;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装备制造;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大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A];冶金技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岳战林;韩涛;韩磊;何飞;;论环保工作如何引领新疆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任振东;;重庆市新型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结合初探[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韩玉奇;;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陈厚义;;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蒋雪梅;;大力提高贵州省城镇化水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胡茜;;企业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微观经济基础[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以荣;;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美、日比较[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黄金堂;;循环经济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马贤惠;;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高举新型工业化大旗 带动各业协调发展[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2 本报特邀评论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中国电子报;2008年
3 唐平;走具有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N];广西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洪黎明;从带动、促进到融合推进[N];人民邮电;2008年
5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石磊;中心城市郊区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N];沈阳日报;2008年
6 ;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N];中国工业报;2008年
7 记者 应丽斋 通讯员 何坚;经济和谐:向新型工业化跨越[N];嘉兴日报;2006年
8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魏礼群;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2年
9 记者傅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人民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张瑞芳;在滇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我省新型工业化建设[N];云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朱廷春;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刘非;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10 张凯;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琛;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2 魏娟;产业集群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武广;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沈洁;四川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徐广顺;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何光福;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张晓辉;我国生态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玲;大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逄锦彩;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及其实施的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徐伟;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0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