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我国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技术途径与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7-06-26 10:09

  本文关键词:我国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技术途径与政策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与世界其他各国一样,我国能源发展正面临着资源日益拮据、供需矛盾尖锐、能源结构失衡和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协调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两者的关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结合近年来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关形势的分析,提出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可能的若干技术路线和政策建议,为国家未来能源安全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关键词】化石能源 可再生能源 协同发展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1 引言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础。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由于能量密度高、成本较低、利用技术成熟、使用方便、基础设施完备等优点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未来20-30年内,全球仍不可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延吉生;我国能源资源状况 利用现状与发展战略[J];金属矿山;2003年08期

2 何选明;潘叶;陈康;吴梁森;;生物质与低阶煤低温共热解转化研究[J];煤炭转化;2012年04期

3 崔映红;杨勇平;张明智;;太阳能 煤炭互补的发电系统与互补方式[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4 林明彻;李晶晶;杨富强;;中国可持续能源政策分析[J];中国能源;2012年06期

5 倪维斗;高健;陈贞;李政;;用风电和现代煤化工的集成系统生产“绿色”甲醇/二甲醚[J];中国煤炭;2008年12期

6 赵勇强;;2050年我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的初步思考[J];中国能源;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秀;丁勇;;可持续发展下中国的能源、环境与经济[J];北方经济;2006年04期

2 王勤;张杰;阮新波;金科;;一种新型双输入反激DC/DC变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3 庄晓杰;王波;张士杰;肖云汉;;基于三种气化炉的整体煤气化湿化燃气轮机循环热力性能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4 龙立义;谭晶;;煤炭-太阳能联合作用下锅炉水动力特性的研究[J];广东电力;2012年03期

5 李金平;张明紫;邓育轩;何坚;;槽式太阳能集热与燃煤热发电的高效集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林琳;张燕平;黄树红;;600MW太阳能协同燃煤发电机组的变工况性能分析[J];动力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7 陈娟;崔映红;卑振华;;基于热经济学分析的太阳能辅助燃煤热发电系统性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王修彦;王梦娇;杜志锋;;太阳能与燃煤机组集成发电系统[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唐菲菲;胡恩俊;赵春;葛举生;王培红;;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燃煤机组低压加热器并联的经济性分析[J];华东电力;2010年10期

10 黄先芳,娄纯联;矿业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和风险控制对策[J];金属矿山;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慧芳;非并网风电直供系统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阎秦;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崔映红;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耦合机理与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4 廉东;汇率变动、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志平;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能耗时空分布与节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位艳宾;煤液化残渣的组成结构分析和催化加氢[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志超;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技术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郭仲德;太阳能与火电厂回热系统一体化的热经济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3 张翔宇;柴油机低温燃烧燃烧及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凯中;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采暖技术利用[D];天津大学;2010年

5 罗晨;循环叠加斩波式节能脉冲电源的工艺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郑燕;能源产业规制与技术进步政策[D];暨南大学;2006年

7 吴振荧;北方农村太阳能住宅优化设计及测试分析[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年

8 崔学茹;选矿厂磨矿分级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9 古雯雯;基于Aspen Plus的太阳能与火电机组集成与性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10 陈娟;太阳能与50MW供热机组一体化热发电系统集成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J];动力工程;2003年03期

2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上)[J];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3 阎维平;陈吟颖;;生物质混合物与褐煤共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6年06期

4 宋之平;超临界化——优化我国火电结构应从这里起步[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02期

5 张樝;孙会青;白效言;王利斌;;低温煤焦油的基本特性及综合利用[J];洁净煤技术;2009年06期

6 董信光;张格睿;程世庆;;生物质与煤混合热解过程中H_2S的排放特性[J];洁净煤技术;2010年04期

7 李世光,徐绍平;煤与生物质的共热解[J];煤炭转化;2002年01期

8 肖军,段菁春,庄新国,王华;生物质与煤共燃研究(Ⅰ)生物质的低温热解[J];煤炭转化;2003年01期

9 倪献智,丛兴顺,马小隆,周仕学;生物质热解及生物质与褐煤共热解的研究[J];煤炭转化;2005年02期

10 宋春财,胡浩权,朱盛维,朱英华;生物质秸秆热重分析及几种动力学模型结果比较[J];燃料化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洪慧;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的热力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敏,朱俊生;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能源;1999年10期

2 李景明;要处理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J];农村能源;2001年01期

3 章智;;我国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J];上海节能;2001年Z1期

4 ;未来十年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投资需求巨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5期

5 郭其朝;抓住发展机遇 争取政策支持——评述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及政策支持的效益[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3年03期

6 王白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在中国应用探讨[J];中国能源;2004年04期

7 ;资源约束必须未雨绸缪[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年09期

8 蒋崇林;国内可再生能源文献信息[J];可再生能源;2004年06期

9 孙海燕;“十一五”科技部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 加大技术研发 强调自主创新[J];建设科技;2005年12期

10 ;国家成立能源领导小组 助推可再生能源开发[J];能源工程;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艳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思考[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2 郭祥冰;;突破重点 再及其它——评述福建省可再生能源MMS政策试点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能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3 王海英;张骥;;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4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5 余乐渊;赵军;王一平;宋德坤;;生态节能建筑的新能源利用[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羽中;;上海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7 俞善庆;;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方炎;;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安徽农村可再生能源用量将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20%[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10 牟双江;;中国云南民族地区清洁能源的现状和发展[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峰 编译;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力不足差距拉大[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寿春;待挖掘的“富矿”[N];中国环境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于杉;可再生能源再度看好[N];经济参考报;2004年

4 郑汉根;德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N];经理日报;2004年

5 黄泽全;可再生能源潜力大[N];人民日报;2001年

6 赵健;专家呼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N];云南政协报;2001年

7 记者 张蕾;《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发布[N];光明日报;2008年

8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 史立山;可再生能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N];经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陶春;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N];学习时报;2009年

10 王成尧;《可再生能源1+1》理论和实[N];国际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4 黄s,

本文编号:485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85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e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