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柴油消费现状及中长期预测
本文关键词:我国汽柴油消费现状及中长期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2001年底加入WTO后,2002~2012年的10年间,汽柴油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柴油消费量以年均8.30%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17024×104t;汽油消费量以年均8.76%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8684×104t;消费柴汽比2005年达到最高点2.26,2012年回落至1.96。国民经济综合因素主导着汽柴油消费;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影响汽柴油消费量变化最大的行业,占到7个汽柴油消费行业消费总量的50%以上,直接决定了汽柴油消费总量的走势;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使"生活消费"领域的汽柴油消费量增速最快;其他5个行业累计消费量变化不大。以1990~2012年汽柴油消费量为基础样本,结合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情况,选取影响各行业汽柴油消费的关联参数,选用统计回归和因子分析法对未来汽柴油消费走势进行预测。预计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柴油消费总量分别为2.04×108t、2.21×108t和2.37×108t左右,汽油消费总量分别为1.11×108t、1.32×108t和2.15×108t左右。汽油消费量增速要高于柴油消费量,消费柴汽比将持续走低,2030年可能回落到1.0左右。柴汽比的下降,会导致原有柴油产能过剩,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做出调整。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
【关键词】: 汽柴油 消费量 交通运输 汽车保有量 生活消费领域 柴汽比 预测
【分类号】:F426.22
【正文快照】: 1前言经济发展必须有能源支撑,作为能源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汽柴油消费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可靠的汽柴油消费基础数据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宏观决策依据,为汽柴油生产销售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市场研判、产销结构调整等提供指导,对于保持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丁少恒;徐英俊;张蕾;;中国消费柴汽比影响因素分析及走势预测[J];国际石油经济;2013年04期
2 田景惠;;2012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回顾与2013年展望[J];国际石油经济;2013年04期
3 罗家国;;基于SPSS的课程因子分析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汤湘华;李雪峰;罗艳托;孔劲媛;;国内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石油规划设计;2012年03期
5 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年01期
6 侯丹丹;杨俊杰;;我国“十二五”能源消费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能源;2012年06期
7 李小胜;陈珍珍;;如何正确应用SPSS软件做主成分分析[J];统计研究;2010年08期
8 王迪;;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人均能源消费量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3年02期
9 陈正;;基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中国能源消费预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秀华;朴永吉;王秀峰;;泰安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6期
2 夏文明;田文华;何咸兵;孙庆文;汪勇;;军队医院药品收益主成分回归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耿世洲;陈悟;崔永明;王茜;蔡英杰;曾庆福;;苎麻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9期
4 邸学;王海波;翟延君;;藤梨根红外光谱聚类分析及可视化鉴别[J];光谱实验室;2012年01期
5 陈志芳;;内蒙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与预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18期
6 罗家国;罗浩;仲佳嘉;;基于SPSS的学生能力倾向聚类分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7 李黎;;我国新能源产业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研究[J];北方经贸;2013年02期
8 李博;何腾兵;陶福然;;贵州省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9 杨君岐;邹松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周广杰;;城镇居民住房状况的地区比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园;螺旋升流式SUFR-UCT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桂德怀;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宇锋;不同灌溉方式与施肥下水稻生理、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李璇琼;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沛;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李根;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能耗强度变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李茜;黄土高原不同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华;用代谢组学方法评价复方丹参片对血瘀动物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春秋;低碳经济下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谷国领;邯郸构建晋冀鲁豫省际边界区中心城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静;居民家庭交通碳排放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刘韵芳;航空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敏;商业地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及案例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周亮;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甘肃省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炫炫;“十二五”期间能源结构优化及新能源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吴毅华;IT数码产品在B2C商城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李徐辉;光伏发电系统监控与发电预测模型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彪;;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丁少恒;龚满英;;近期中国消费柴汽比特点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J];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04期
3 李树明;李平;李鹏;;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能源产量互动效应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8期
5 谷彬;;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兼论地区工业化对服务业的挤压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09期
6 董进;;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测度[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7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8 张海军;;天然气重型卡车在运输行业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0年13期
9 陈洪涛;周德群;;基于GM(1,1)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年03期
10 张文;吴磊;;略谈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途径与机制——以课程建设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光军;重庆市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态势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爱萍;;“南贫北富”:2010年炼能新格局[J];中国石油石化;2008年10期
2 ;会议消息[J];炼油设计;2002年01期
3 ;全国各省市区及中心城市汽柴油批发及零售价格表[J];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02期
4 ;全国各省市区及中心城市汽柴油批发及零售价格表[J];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05期
5 卢向前;全国各省市区及中心城市汽柴油批发及零售价格表[J];国际石油经济;2002年03期
6 吴海泉;近期国内成品油价格走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年12期
7 吴海泉;近期国内成品油价格走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06期
8 卢向前;;全国各省(市、区)及中心城市汽柴油批发及零售价格表[J];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09期
9 卢向前;;全国各省(市、区)及中心城市汽柴油批发及零售价格表[J];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11期
10 卢向前;;全国各省(市、区)及中心城市汽柴油批发及零售价格表[J];国际石油经济;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歆瑜;;关于长治北站运输能力及扩能问题的分析[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2 路欣;田辉;严玉彬;姬社英;李亚男;杜晓民;;低温雨雪冰冻对交通的影响与防范[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林旭斌;;东西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崛起的意义[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4 刘凯;张晓东;;交通运输业应积极向现代物流业融入与拓展[A];中国西部现代物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厉耀忠;;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港口协调发展[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港口航运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周琳;;关于秦皇岛市文化路交叉口的改善方案[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蒋太富;刘静安;;镁及镁合金材料的应用及市场开拓前景[A];“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蕴洋;;关于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思考[A];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杨珂;;交通运输需求分析方法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公路规划分会2003年文集[C];2003年
10 米健;罗其友;;中国油料区域供求平衡能力预测[A];第四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矫阳;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刘浪;全市交通运输类重点项目进展良好[N];重庆日报;2008年
3 记者 高李鹏;我国首次公布交通运输价格指数研究成果[N];人民铁道;2008年
4 ;国庆中秋合并8天假[N];甘肃法制报;2008年
5 ;发展农村交通运输是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任务[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薇薇;全州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N];楚雄日报(汉);2009年
7 记者 张小燕;省交通集团昨挂牌成立[N];厦门日报;2009年
8 记者 王美红;全州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建水召开[N];红河日报;2009年
9 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景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交通运输工作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N];辽源日报;2009年
10 驻京记者 沈尚;26名交通运输技术骨干赴川援助灾后重建[N];中国水运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钟;我国综合运输一体化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董大朋;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与调控[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健梅;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姜革锋;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运作机制与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李媛媛;终端能源中电能消费及竞争力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6 苏畅;经济因素对我国成年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熊建民;合成气制液体燃料F-T合成Co/AC催化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阎利军;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效果的模型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郑林昌;中国自然地形、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绍波;轴温报警器性能测试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朱华强;交通运输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杨桂丽;交通运输物流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黄永直;广西运通汽车运输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徐敏;道路运输市场有效竞争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吴文征;交通运输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长安大学;2005年
7 李娟;中部地区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宝德;抗战时期的中越交通运输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李伟;交通运输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谢军;中小型道路客运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设计[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汽柴油消费现状及中长期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9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