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财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1 01:23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防控过程中,财税政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对比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SARS"疫情面临的宏观环境以及冲击影响的差异性,阐述财税政策应对危机管理的作用机理,剖析我国疫情防控的财税政策实践,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提出财政支出结构性调整、精准减税降费等短期财税对策,以及完善应急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化危机防控机制等长期财税对策。
【文章来源】:税收经济研究. 2020,25(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变化趋势(2001—2019年)
2001年前后我国的第三轮产能周期刚刚开始,国内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外贸需求大幅增长,城镇化快速发展,加之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带动房地产业发展势头高涨。反观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形势,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图2为我国2001—2019年的GDP增长率变化趋势图(2),能够反映出GDP的纵向增长变化趋势。但SARS疫情后的十几年中我国也积攒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经济体量扩大了数倍,2019年我国GDP超100万亿,而SARS爆发前的2002年GDP仅12万亿左右。经济体量给了我们足够的应对疫情的空间。其次,我国经济门类全面,产业链条较完整,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最后,近几年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有成效,我国的经济韧性相较于2003年有很大优势。
图3为2003年与2019年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比较(1)。2003年我国经济结构中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42%,对GDP增速的贡献率也仅为39%。而到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53.9%,对GDP增速的贡献率也上升到59.4%。由于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程度最深,第三产业比重的扩大,无形中降低了国民经济对疫情的免疫力。但一个有利条件是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在服务业部门普遍应用,疫情期间网络外卖、线上电影、数字课堂等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冲击。(四)疫情持续时间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立多元化的中国巨灾保险制度[J]. 许闲. 金融博览. 2016(09)
[2]税收制度在抗灾重建中的功能之强化[J]. 李建人. 法学. 2011(06)
[3]应急财政资金为什么难以管理[J]. 杜恒.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03)
[4]财税政策与抗灾救灾:国际经验与启示[J]. 杨京钟. 中国软科学. 2010(04)
[5]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公共财政应急措施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J]. 郭俊华,程琼.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6]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冯俏彬. 财政研究. 2009(06)
[7]建立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J]. 朱晓冲. 经济纵横. 2008(07)
[8]非典后的公共财政改革研究[J]. 吴跃进. 中国卫生经济. 2004(02)
[9]稳定与微调:后SARS时代税收政策的现实选择[J]. 夏杰长. 经济学动态. 2003(09)
[10]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J]. 刘尚希,陈少强. 财政研究. 2003(08)
本文编号:3277044
【文章来源】:税收经济研究. 2020,25(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变化趋势(2001—2019年)
2001年前后我国的第三轮产能周期刚刚开始,国内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外贸需求大幅增长,城镇化快速发展,加之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带动房地产业发展势头高涨。反观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形势,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图2为我国2001—2019年的GDP增长率变化趋势图(2),能够反映出GDP的纵向增长变化趋势。但SARS疫情后的十几年中我国也积攒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经济体量扩大了数倍,2019年我国GDP超100万亿,而SARS爆发前的2002年GDP仅12万亿左右。经济体量给了我们足够的应对疫情的空间。其次,我国经济门类全面,产业链条较完整,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最后,近几年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有成效,我国的经济韧性相较于2003年有很大优势。
图3为2003年与2019年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比较(1)。2003年我国经济结构中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42%,对GDP增速的贡献率也仅为39%。而到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53.9%,对GDP增速的贡献率也上升到59.4%。由于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程度最深,第三产业比重的扩大,无形中降低了国民经济对疫情的免疫力。但一个有利条件是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在服务业部门普遍应用,疫情期间网络外卖、线上电影、数字课堂等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冲击。(四)疫情持续时间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立多元化的中国巨灾保险制度[J]. 许闲. 金融博览. 2016(09)
[2]税收制度在抗灾重建中的功能之强化[J]. 李建人. 法学. 2011(06)
[3]应急财政资金为什么难以管理[J]. 杜恒.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03)
[4]财税政策与抗灾救灾:国际经验与启示[J]. 杨京钟. 中国软科学. 2010(04)
[5]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公共财政应急措施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J]. 郭俊华,程琼.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6]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冯俏彬. 财政研究. 2009(06)
[7]建立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J]. 朱晓冲. 经济纵横. 2008(07)
[8]非典后的公共财政改革研究[J]. 吴跃进. 中国卫生经济. 2004(02)
[9]稳定与微调:后SARS时代税收政策的现实选择[J]. 夏杰长. 经济学动态. 2003(09)
[10]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J]. 刘尚希,陈少强. 财政研究. 2003(08)
本文编号:3277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3277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