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性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11:11
谈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流理论定位于反身性认知理路,即由外部他者来定位自身。这种理路很好地解释了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关系情境,然而,关系情境为历史常态,从根本上讲,自我定位之所以具有实质内容,主要还是由内生性基础所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内生性基础,这一基础由内生的历史走向、思想面向以及由此形塑的观念取向所打牢,从而形成一种聚小为大、积极向上、团结进步的合力、活力和动力。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内在历史根源而言,最为核心的走向就是在政治形态上由分散林立走向了内聚统一,在文化形态上由儒学正统走向了人民正道,在社会空间形态上由内外对立走向了内外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续的内在思想底蕴而言,天下一统与大同理想提供了兼容并蓄的理念支撑,忧患意识和中和理念提供了凝聚吸纳的持续动力,经世致用和民本思想则为整个共同体的维系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合法性来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的内在结构特征而言,家国同构、多元一体、礼法并重的特征对于共同体意识的贯通性维系、有机性结合、延续性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义。认真审视这套内生性基础,有助于明晰铸牢思路,进一...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内在历史根源
(一)从分散林立到内聚统一
(二)从儒学正统到人民正道
(三)从内外对立到内外融合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续的内在思想底蕴
(一)天下意识与大同理想
(二)忧患意识和中和信念
(三)经世意识和民本思想
三、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结构特征
(一)家国同构与内在贯通性
(二)多元一体与内在有机性
(三)礼法并重与内在延续性
四、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历程及其逻辑——以《人民日报》文本为中心的考察[J]. 青觉,赵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2]一体之下的多元平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J]. 青觉,赵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1)
[3]“经世”:概念、结构与形态[J]. 周积明. 天津社会科学. 2018(03)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 王延中. 民族研究. 2018(01)
[5]中国人民拒绝自由主义,接受共产主义的文化基因[J]. 徐大同. 政治学研究. 2012(03)
[6]“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J]. 但兴悟. 学海. 2008(05)
[7]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J]. 陈建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3(05)
[8]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J]. 王震中.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9]中国古史的“万邦时代”——兼论先秦时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渊源与地理格局[J]. 安介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10]早期儒法治国思想融合的轨迹与影响[J]. 朱仁显. 政治学研究. 2003(01)
本文编号:3616902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内在历史根源
(一)从分散林立到内聚统一
(二)从儒学正统到人民正道
(三)从内外对立到内外融合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续的内在思想底蕴
(一)天下意识与大同理想
(二)忧患意识和中和信念
(三)经世意识和民本思想
三、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结构特征
(一)家国同构与内在贯通性
(二)多元一体与内在有机性
(三)礼法并重与内在延续性
四、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历程及其逻辑——以《人民日报》文本为中心的考察[J]. 青觉,赵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2]一体之下的多元平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J]. 青觉,赵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1)
[3]“经世”:概念、结构与形态[J]. 周积明. 天津社会科学. 2018(03)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 王延中. 民族研究. 2018(01)
[5]中国人民拒绝自由主义,接受共产主义的文化基因[J]. 徐大同. 政治学研究. 2012(03)
[6]“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J]. 但兴悟. 学海. 2008(05)
[7]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J]. 陈建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3(05)
[8]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J]. 王震中.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9]中国古史的“万邦时代”——兼论先秦时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渊源与地理格局[J]. 安介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10]早期儒法治国思想融合的轨迹与影响[J]. 朱仁显. 政治学研究. 2003(01)
本文编号:3616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61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