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02:59
【摘要】: 市场有效性理论由来已久,其最早可以追溯到Bachelier在1900年撰写的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以及Coles在1933年对有效性的经验研究。到了当代,Fama教授在197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使得有效市场理论得以全面建立,并掀起了市场有效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热潮。但是近几年来有效市场理论由于无法对一些“异常”现象做出解释而受到行为金融学等新兴理论的猛烈抨击,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类“异常”现象就是惯性现象和反转现象,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国外学者已对本国市场进行了大量实证检验,发现这两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被当作了否定市场有效性理论的依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若某一市场被证明存在“惯性”现象或者“反转”现象,那就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过去的市场价格的分析推测到特定的组合在以后一段时期内价格的变化趋势,由此决定的投资策略将获得超额收益,这恰恰是证券市场未达弱式有效的特点。因此异常现象本身并不能否定市场有效性理论,反而是市场弱式有效的一个标志。因此,本文将以惯性现象和反转现象为标的来研究我国引入QFII制度后对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引入QFII制度是我国金融开放的一大举措,目的之一就是借助合格的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来改善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对于其引入后对中国证券市场各方面产生的利弊影响我国学者也已经做了许多研究。本文通过比较2003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QFII投资的股票构成的集合与QFII未投资股票组成的集合的惯性现象和反转现象的存在状况后发现:投资集合存在明显的惯性现象而未投资集合存在明显的反转现象。现象的不同是由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不同的投资特点决定的,但二者的存在均说明了市场的弱式有效性,说明QFII并没有明显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到2006年为止,我国QFII制度仅实施了四年时间。虽然文中采用了移动窗口重复抽样的方法,但对于形成期或持有期较长的组合来说样本量仍然较小。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51;F224
本文编号:2625502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51;F2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敏;QFⅡ持股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金智勇;对中国与韩国证券市场开放状况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雅琴;QFII与国内基金投资行为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万彬菲;中国QFII投资策略、投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5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25502.html